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专题 重温“我和我的祖国”广东医生故事 张忠德:祖国医学大有可为 罗征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心”征途 陈耀真:让眼疾患者的黑暗世界有了希望 骆抗先:有一个梦想“没有乙肝的未来” 马骏:做好鼻咽癌科研 郑仁才:用拐杖丈量行医路

当前版:第3版:专题
PDF原版下载
专题
03

陈耀真:让眼疾患者的黑暗世界有了希望

演讲者: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 林浩添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毅然放弃了海外先进的工作条件和安稳的生活,满腔热血回归祖国;他只有一个想法,将毕生学识毫无保留地献给国家,以所学所能服务于祖国的同胞,他是中国眼科医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山大学中山眼科医院的首任院长——陈耀真。

在那个没有现代化眼科医疗设备,没有眼科医生的年代,陈耀真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到眼科事业,带领年轻医生走进偏远乡村为百姓免费治疗。从北国济南到西南成都,再到南国广州,他的足迹遍布全国,也目睹了眼疾患者的痛苦与无助,深知自己的力量有限,决心通过教学与科研,培养更多的眼科医生,构建起中国的眼科医学体系。

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科研治病,都离不开先进的教材。为此,他不仅竭力守护2箱眼科医学经典,还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眼科医术,发表一篇又一篇论文,填补了中国眼科发展史上的空白。新中国成立后,他招收了新中国第一批眼科研究生,主编了第一部高等医学院校的眼科教科书——《眼科学》。从此,陈耀真的名字永久镌刻在中国眼科医学的史册上。

1950年,陈耀真与夫人毛文书教授携全家踏上归乡征途,担任岭南大学医学院眼科主任。然而,迎接他们的是资源匮乏的现实:仅有2间设施简陋的诊室和2名医生,陈耀真深知这远不能满足众多患者的需求。怀揣着建立一所集眼科、教学、医疗、科研于一体的专科医院梦想,他与夫人携手并肩,不畏艰难,终于在1965年的广州建立起拥有100多张病床的现代化眼科医院——中山医学院眼科医院。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陈耀真、毛文书等眼科前辈带队深入广东省、海南省的农村和偏远地区建立防盲挂钩点,深入开展查盲治盲工作。在没有手术床的情况下,医疗队铺块木板、摊张苇席,就开始为患者施行白内障复明手术;晚上没有灯就打着手电筒为患者施行手术;没有汽车就用牛车、自行车驮着医疗器械下乡为患者诊疗。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医护人员不仅走村串户为患者检查,开展各种内外眼科手术近6万例,诊病人数达49万,还通过开展基层医疗培训工作,培训基层眼科人员近5000人,被当地民众称为“留下了不走的医疗队”。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南粤大地,如何更好地发展眼科技术,服务更多患者,是当时眼科医生最想解决的问题。“别的国家可以做到的,中国也一定能行!”为此,他们促成奥比斯眼科飞行医院首航中国广州,推动中国眼科学走向现代化。1983年6月,中山医学院中山眼科中心正式成立。自此,中国的眼科医学迈上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如今,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在人工智能、眼免疫、眼干细胞、生物信息、神经生物等前沿领域,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创眼科人工智能应用体系,引领国际发展潮流。作为全国唯一眼病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它不仅是中国眼科领域唯一的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也是中国眼科最高水平的代表,在最新的自然指数(Nature Index)位列世界第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