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传染病防控论坛在广州召开
深化医防融合 助力传染病防控
广州讯 10月26日,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粤港澳大湾区传染病防控论坛在广州召开,会议由省健康管理学会主办、省健康管理学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承办。来自粤港澳大湾区临床、疾控、检验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疫苗可预防疾病现况、快速启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慢性乙肝综合防控体系、猴痘诊疗进展等传染病防控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探讨。
会上,暨南大学疾病预防控制研究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梁晓峰介绍,我国病毒性肝炎感染人数逐步下降,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感染最有效的措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等研究团队开展的一项有关2020年慢性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调查结果近期在《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上发表。研究结果显示,我国1到69岁人群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由1992年的9.75%下降到2020年的5.86%,1到14岁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8.46%。
值得注意的是,据估算,我国现存乙肝病毒感染者约7500万,3000万人不知道自己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梁晓峰表示,我国病毒性肝炎及相关疾病负担依然沉重,继续推进预防HBV(乙肝病毒)新发感染仍是重点工作,建议加大乙肝疫苗免费接种工作力度。
“新发传染病的威胁持续存在,病毒传播无国界。”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主任医师、教授唐小平介绍,近日,世界卫生组织更新了“优先病原体”清单。清单显示,可能引发下一次大流行的病原体数量已增至30多种,包括猴痘病毒、流感A病毒和登革热病毒等。此次更新由超过200名科学家历时两年,对1652种病原体进行评估后完成。新清单上的病原体具有高传染性和致病性,可能引发全球公共卫生紧急状况,且目前患者获得相关疫苗和治疗手段的机会有限。
唐小平表示,当前我国仍存在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医防协同发展滞后、“防控—治疗”分离等问题,建议通过医防融合,完善公共卫生、应急决策、医疗救治体系,高效运转联防联控机制,提升基层医疗卫生能力等举措,实现顺应时代变化的公共卫生改革。他还针对感染病学科面临的困境,提出学科发展要兼顾传染病学与感染病学,坚守肝病阵地,向非感染肝病、肝脏肿瘤拓展,做好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诊疗工作,建议政府加大对传染病专科医院的投入,立足“平战结合”,完善保障与激励机制,确保人才队伍稳定。
(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