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科普 驱散心灵迷雾  阻断自毁之念 常压脑积水 可逆性痴呆 任性用牙当工具 牙竟“悄悄裂开” 熬夜通关“悟空” 当心男科疾病靠拢 月饼中的中医养生哲学

当前版:第4版:科普
PDF原版下载
科普
04

驱散心灵迷雾 阻断自毁之念

深圳市康宁医院门诊精神科 鲍纪雪

自杀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夺去无数生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无法估量的悲痛和损失。在我国,自杀已成为第5位死因,是15~34岁年轻人群的第1位死因。尤其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现阶段至少有3类人群值得重视自杀预防。一是老年人,人上了年纪后,往往贫、病、孤独接踵而至,再加上脑部变化,很容易产生轻生念头。二是青少年,调查显示自杀已成为青少年首位死因,在青少年未成熟期、青少年后期和成人早期,他们的情绪往往起伏较大,心理成熟度不高,敏感,有可能诱发自杀。三是经济条件、社会角色急剧下降的阶层,一些“白领”和高级“蓝领”的自杀意向正在升高,值得社会关注。

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自杀的重要环节。自杀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但不能因此而回避,只有正视它,认识自杀行为的本来面目,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做好预防和治疗,才能减少此类悲剧行为的发生。

留意自杀预警信号

自杀可以预防。通过早期识别风险因素、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和专业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自杀率。有针对自杀者做心理剖析的研究发现,1/3自杀死亡者没有精神障碍,究其原因为冲动自杀。急诊室中自杀未遂的人群中有1/2的人没有精神障碍。一项针对自杀未遂人群的研究,调查了他们第一次产生自杀想法到实施行动的间隔时间,37%的人间隔时间为5分钟,40%的人间隔时间为6小时。因此自杀干预不仅针对精神障碍患者,更要面向全人群制定早期介入、完善的自杀干预措施。社会各界包括政府机构、学校、医疗机构和社区组织等都有责任采取行动,共同努力减少自杀的发生。

研究显示,90%以上的自杀者在自杀前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发出预警信号。这些信号是他们对这个世界发出的最后呼唤,他们呼唤着能有人关注、帮助他们。这些征兆可能包括但不限于:经常谈到自杀;总是谈到或想到死亡;对绝望、无助或无价值感发出议论;经常说“我不在这里就好了”或“我要离开”;日渐严重的抑郁(深度悲伤、兴趣丧失、睡眠和饮食问题);突然、出乎预料的悲伤情绪转为平和安详,甚至表现出愉快的样子;有“死的愿望”,并尝试导致死亡的冒险行为;对过去在乎的事情失去兴趣;拜访或打电话与人告别;把事情安排妥当、整理要丢掉的东西、将贵重物品送人、更改遗嘱;专心考虑自杀的方法,寻找付诸实施的有关信息(如互联网),同时寻求获得自杀的手段。

如果能及时识别有自杀倾向的人发出的预警信号,尽快给予适当的关怀和帮助,就有机会挽回一个鲜活的生命。

重视日常心理保健

自杀预防的心理健康教育重在日常心理保健。

深长呼吸。通过慢而深的呼吸方式可以消除紧张、降低兴奋水平、平稳情绪。

倾诉宣泄。面对不良情绪,试着向亲人、朋友倾诉自己的烦恼、委屈等。如果觉得不合适,可通过写日记或咨询心理医生。

接纳自己。学习客观评价自己、接受自己,才能在遇到压力时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

规律运动。运动可以强身健体,改善情绪,增加个体自信心。有氧运动如跑步、快走、游泳、骑车等可以有效改善心情。建议每星期坚持运动3~5次,每次至少20分钟。

大哭宣泄。大哭一场可以释放不良情绪产生出的能量,是解除紧张、烦恼、痛苦的好方法。哭是自我心理保护的一种措施,短时间的痛哭是释放不良情绪最好的方法,是心理保健的有效措施。

谨慎决定。工作学习生活中不称心和受挫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烦恼,在情绪糟糕时不要着急作出重大决定。

自杀干预七要七不

当自杀危机来临时,进行自杀干预应做到“七要七不要”。

要重视不要忽视。每天口口声声说要自杀的人不会真的自杀?会!当自杀者有这些言语表达时,他实际上是在释放求救的信号,如果身边的人能给予重视,冷静地、耐心地倾听与陪伴,他往往不会走到最后一步。

要讨论不要躲避。在一些青少年自杀自伤群体中,父母极其避讳和孩子谈论自杀,认为谈论自杀会进一步触发、强化孩子自杀的想法。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有自杀倾向的人反而更需要有人与其讨论自杀相关的内容。当没有人愿意和他谈论自杀,意味着没有人能和他一起面对内心的痛苦。反过来,谈论自杀的过程其实也是帮助自杀者表达和疏泄情绪的过程,能有效降低自杀风险。

要理解不要说教。父母面对自杀的孩子很容易产生愤怒的情绪:“出这么点事就想死,你太没用了。”有自杀倾向的人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当遭到身边的人如此指责时,他们会认为没有人理解自己的痛苦,从而进一步增强“自己确实没有用,活着没有意义”的感受。于是,死亡成为一个选择。有些人会以家人的名义进行道德绑架:“想想你的爸爸妈妈,你自杀的话,对得起他们吗?”殊不知,一些人选择自杀正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存在给家人造成了负担,自杀是帮助亲人脱离这种负担。还有一部分人的绝望来源于家人,选择自杀是为了表达对家人的攻击和惩罚。

要帮助不要刺激。有自杀倾向的人通常处于心理危机状态,内心正在承受巨大的痛苦和压力,并且这些痛苦和压力是他们用以往熟悉的应对方式处理不了的。此时,鼓励他们积极寻求专业帮助是降低自杀风险的关键。有些人通过这样的方式劝慰有自杀倾向的人,“你还这么年轻,怎么就想死呢?”“比你惨的人多了去了,别人怎么没想死呢?”但他们忽视了,已经有自杀倾向的人对自己的人生是绝望的,这样的话只会刺激他们,让他们觉得没有人理解自己活在这个世上的痛苦。并且,将他们和其他人相比较,只会加重他们的内疚和自责。

要陪伴不要独处。自杀风险高的人,需要有人24小时贴身陪伴,不要让其独处,并且要尽量控制其获得可能用于自杀的工具或途径。

要保护不要隐瞒。不要做出无法兑现的承诺,如答应为可能自杀者保密、隐瞒其自杀高风险。为确保他们的安全,身边人需要及时联合多方力量,为他们提供帮助,保护他们。

要治疗不要等待。当有人流露出这样或那样的“倾诉”,或许是他们发出的“求救”信号,应尽快带他们到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寻求专业帮助。时间不是缓解自杀意念的良药,等待只会延误时机。

人并非生来坚强,每个人都有被绝望侵袭的时候,但自杀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让生命走出阴霾,不要自己硬撑,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向前看,前路漫漫亦灿灿。

(医学指导:深圳市康宁医院门诊精神科 唐蕴)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