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科普  “如鲠在喉”非儿戏  紧急处理要得当 看懂药品说明书 合理用药效果好 用爱守护记忆  科学应对阿尔茨海默病 何以解暑? “荷”以解暑 广东省健康自媒体联盟排行榜

当前版:第4版:科普
PDF原版下载
科普
04

“如鲠在喉”非儿戏 紧急处理要得当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镜中心 王春霞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刘丽璇

“如鲠在喉”,出自汉代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鲠,食骨留咽中也”。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鱼刺,常见的“鲠”还有枣核、硬币、鸡骨、鸭骨、义齿等,这些不起眼的东西都可能是食管异物的“罪魁祸首”。

73岁的李阿伯刚刚经历了一次“如鲠在喉”的体验。前几日,他因“呕血半天”来到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医生追问病史得知李阿伯误吞鱼骨1月有余,胃镜检查提示贲门部异物,胸部CT提示异物距主动脉3mm,拟行内镜下异物取出术。术中发现贲门部有喷射性出血,考虑主动脉破裂,内镜止血困难,遂转外科行主动脉修补术,术中共输血10000ml,术后积极治疗,李阿伯最终顺利出院。

误吞鱼骨这类看似微小的事件,如果不及时识别和处理,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预防胜于治疗,公众应该提高对食管异物的警惕性,在进食时要小心,避免匆忙或分心,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食管异物风险大 4类人群要警惕

食管异物是指因饮食不慎,误咽异物而导致异物暂时停留或嵌顿于食管。由于食管的解剖特点,最常见的食管异物位于食管入口附近。吞咽异物后,根据异物的大小、性状、梗阻的时间不同,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多表现为颈部或胸部的疼痛感、异物感、吞咽困难或疼痛,较大的食管异物还会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还可出现发烧、胸痛、食管周围炎、食管周围脓肿,甚至会穿破大血管引起大出血,严重时威胁生命。因此,一经确诊需立即处理。

食管异物一般有明确的吞食异物病史,不过部分人群如老年人、幼儿可能无法提供明确的吞食异物史。通常而言,老年人食管异物多为鱼刺、骨片、义齿等;幼儿食管异物最常见的有硬币、玩具、电池、磁铁等。

谨防食管异物的发生,4类人群应警惕。

存在食管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如胃食管反流、食管狭窄、食管裂孔疝、贲门失迟缓症、嗜酸细胞性食管炎、食管癌或各类食管手术后的患者。

老年人:由于认知能力减弱、牙齿缺失、咀嚼和吞咽功能减弱、食管入口括约肌松弛、口腔咽喉黏膜感觉功能降低、活动性义齿脱落误吞等原因,易引发食管异物。

儿童:幼儿的自我照顾能力较弱,咀嚼能力不强,经常未充分咀嚼便咽下去。此外,儿童喜欢运动,在吃饭时奔跑、哭闹等,容易吞咽异物,导致食管异物。

进食时不专心的人群:如果进食时受到外源性刺激,可能导致食物误吞。

误吞异物莫惊慌 停止进食速就医

在进食的过程中咽喉部出现不适,怀疑为食管异物,应立即停止进食,并依据情况及时就医。

停止进食:发觉食管异物后,应立即停止进食,以避免将异物推向更深的位置,甚至损伤食管。禁止使用大口吞馒头、米饭或吃韭菜、喝醋、用手刺激咽喉等土方法,以免加重食管损伤,出现并发症。

保持镇静:尽量放松,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而导致异物卡得更紧。

不要催吐:催吐可能导致异物卡得更紧,增加损伤食管的风险。

及时就医:尽快到急诊科或耳鼻喉科就诊,向医生详细描述异物的情况,医生会根据异物的大小、位置、形状、质地等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如果异物较小,并且位置较浅,医生可能会用镊子直接将其取出。如果异物较大、形状不规则或位置较深,医生可能会进行内镜检查,在内镜视野下取出异物。如果异物造成食管穿孔、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专家提醒,食管内有异物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配合医生治疗,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留意特殊人群进食

食管异物取出后,一般需要根据食管损伤的程度和患者的身体状况决定是否需要禁食。如不需禁食,可以先进食少量的流质饮食,如清水、米汤等。如无异常,可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米糊、粥等,再逐渐恢复到软食、正常饮食。恢复过程中需要避免进食坚硬、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避免进食过热、过冷食物;避免饮酒、咖啡及浓茶,同时要注意细嚼慢咽。

日常生活中预防食管异物的发生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吃饭时细嚼慢咽,充分咀嚼食物。避免在进食时说话、大笑、看手机或进行其他可能导致误咽的行为。对于老年人、幼儿及存在咀嚼和吞咽障碍的人群,可以将食物切成小块或搅拌为糊状。避免食用大块、坚硬的食物,如坚果、硬糖等。进食带骨肉类或者有核食物可提前剔除尖锐物。

同时,还要注意对特殊人群的照顾。老年人义齿要严防脱落,松动时及时修复。家长要教导儿童不要将小玩具、纽扣、硬币等物品放在口内玩耍,尽量将此类物品放到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加强对婴儿及精神异常患者的监护,以防意外。如果存在食管基础性疾病,如胃食管反流、食管狭窄、贲门失迟缓症等,应及时就医。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