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中医文化 重建中医带徒政策的历史脉络 传承千年医术 呵护健康生活 刘氏毫火针疗法的传承与发展

当前版:第3版:中医文化
PDF原版下载
中医文化
03

传承千年医术 呵护健康生活

——探寻省级非遗项目中医正骨疗法(佛山伤科正骨)的发展

何利雷

▲位于佛山市中医院骨科门诊的李广海铜像

“正完骨后感觉伤肢一天更比一天好!”准备出院的张婆婆开心地说。近日,来自外地的张婆婆因骑单车意外跌倒致伤右腕部,当时疼痛难忍,在当地医院拍X线片显示右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且为不稳定型骨折。医生建议其进行手术治疗,但张婆婆及其家属非常惧怕手术,就慕名来到佛山市中医院,希望可以通过传统的非手术疗法治好骨折。来到佛山市中医院正骨中心及骨科门诊,主任中医师符名赟查看后明确表示,张婆婆的骨折不用开刀做手术,可以采用中医正骨疗法进行治疗。张婆婆一听,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为了缓解张婆婆惧怕手法正骨时的疼痛,符名赟把张婆婆安排在骨十二科住院,拟采用多学科协作(MDT)无痛正骨方案为其治疗。科室副主任何利雷及其团队仔细评估张婆婆的伤情后,采用臂丛麻醉下、B超引导手法整复骨折、小夹板外固定并指套牵引治疗。出院时,张婆婆非常开心,因为没有手术对好了骨折,且骨折位置维持得很好。

据悉,中医正骨疗法历史悠久,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之一。其通过拔伸、复位、对正等手法,采用小夹板外固定方式,治疗骨折、关节脱位等运动系统疾病。

完整地继承中医正骨疗法

中医正骨疗法(佛山伤科正骨)起源于清末民初的佛山,从李才干创始之后即呈现一个继承和不断发展的趋势。第二代传承人李广海是李才干的儿子,同时也是鸿胜馆陈盛的弟子,抗战期间医治了大量抗日游击队和珠江纵队的伤员,是抗战后建立鸿胜体育会的发起人之一。李广海在继承父亲医术的同时也继承了鸿胜馆的医术,并确定了“治伤从瘀” 的原则,参与创建了佛山市中医院骨伤科。

中医正骨疗法(佛山伤科正骨)的第三代传人在发扬光大佛山伤科正骨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表现出自己的特色。其中,李家达研制出佛山伤科红药膏,陈渭良在李广海正骨八法的基础上创立了具有佛山特色的正骨十四法。第四代传人更是与时俱进,将传统正骨手法与现代医学的诊断学、生物力学、影像学有机结合,并在科研上取得丰硕成果。第五代传人继续努力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和创新,积极引进现代的新理念、新方法,开展新技术,进一步促进了佛山伤科正骨的高速发展。

目前,佛山市中医院开展了多学科协作(MDT)无痛正骨模式,如将传统正骨、针灸与现代麻醉医学相结合,为病人提供无痛舒适的正骨医疗;将B超技术引入传统正骨,开展B超引导下手法正骨,提高正骨成功率的同时减少了医护人员和病人的X线辐射;开展指套牵引技术,降低不稳定性骨折的移位率和移位程度等。除了已形成一套具有佛山特色的“正骨十四法”之外,中医正骨疗法(佛山伤科正骨)还坚持使用传统的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技术,同时拥有非常丰富的中药制剂。其内服、外用制剂覆盖了骨伤科疾患治疗早、中、后期全疗程,包括丸、散、膏、片、颗粒、胶囊、口服液等24个剂型,共113个品种。其中伤科黄水更是获评广东省“岭南名方”孵育品种,陈渭良伤科油、骨补丸获评“岭南名方”入围品种。

中医正骨疗法呵护健康生活

现中医正骨疗法(佛山伤科正骨)仍广泛运用于临床。据不完全统计,在佛山市中医院接受过中医正骨疗法(佛山伤科正骨)的患者已超过100万人次。患者来源于3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约60%的病人来自佛山市外。众多病人在接受传统中医正骨疗法的呵护后,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重返正常的工作和健康的生活。

有专家公开表示,中医正骨疗法在我国分布广泛、流派纷呈,是中医走现代化之路的两个突破点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中医正骨疗法项目达20项,但主要针对骨折、四肢关节脱位的项目相对较少。中医正骨疗法(佛山伤科正骨)便是一个以治疗骨折、四肢关节脱位为特色的流派。

中医正骨疗法(佛山伤科正骨)完整地继承了传统中医正骨,是中国明清时期传统正骨疗法的延续和发展,是明清时期武林医药深厚文化内涵的现代体现之一,是一种中医正骨疗法流派的活态历史。在该技艺的支撑下,佛山市中医院骨伤科被建设成为首批“全国中医骨伤科医疗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项目)、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华南区域中医诊疗中心(骨伤)建设单位。

2018年,中医正骨疗法(佛山伤科正骨)成功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很多外国友人和华侨慕名前来佛山市中医院参观学习佛山伤科正骨、购买佛山伤科正骨的中药制剂。目前,该项目不仅在佛山、西藏林芝、西藏墨脱、贵州台江、四川达州等地建立了10个传承培训基地,还是对外交流的桥梁和名片,是海内外华人华侨的精神纽带之一。

(作者单位:佛山市中医院)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