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科普 编者按 常见致癌物 竟藏在身边 综合施策  科学防癌 查癌“神器” 照见癌细胞 摆脱患癌恐惧 早筛早查是关键 儿童白血病 并非不治之症

当前版:第4版:科普
PDF原版下载
科普
04

摆脱患癌恐惧 早筛早查是关键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肿瘤内科 李星 陈洁

60岁的赵伯正在医院接受体检时,想起自己的朋友近期刚被确诊为肝癌,心有余悸地向负责体检医生请教:“我听说活得越久,就越容易得癌症。这是真的吗?”面对老赵的担忧,体检医生劝慰道:“赵先生,癌症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确实与年龄有关,但并不绝对。”

老赵将信将疑,再次提出:“那是不是意味着只要我活得够久,就一定会得癌症?”感觉到了赵伯的紧张,体检医生微笑表示,人只要活着,体内的细胞就会不停分裂,新的细胞诞生,老的细胞死去,维持一个循环。细胞每分裂一次,都可能诞生癌细胞。不过癌细胞的诞生概率很低,而且还会被“免疫细胞”盯上,在身体好的时候,免疫细胞会把癌细胞“干趴下”,但当人老了,免疫细胞也会“退休”,癌细胞会卷土重来,有可能发展成癌症。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进行规律的体检,能够保证较低的患癌风险。

上医治未病 癌症筛查很重要

在我国,乙肝是肝癌发生最主要的原因,平均每年有5%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曾经的肝癌一发现就是晚期,晚期患者平均生存期只有三个月。为逆转这一现象,我国研究人员进行了一个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8816名慢性肝炎患者,每6个月进行甲胎蛋白(AFP)、HBV-DNA、肝脏彩超检查。结果发现,虽然只有不到60%的人完成了筛查计划,但是肝癌死亡率下降了37%,规律进行实验室及影像学复查的患者,肝癌死亡率下降更多。

癌症筛查的目的在于早发现,早治疗,因为大部分早期癌症都可以进行根治性手术。肝癌的筛查与监测分为血液化验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两类。血液化验检查包括肿瘤标志物(AFP、CA199等),肝功能(转氨酶、胆红素等),HBV-DNA等;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检查,计算机断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超声造影(CEU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每6个月进行一次肝癌筛查的原因在于可以发现早期肝癌(I期),以最小的成本最大程度减少因肝癌导致的死亡,建议存在肝癌风险因素的人群每6个月进行肝癌筛查,其中AFP和肝脏彩超是肝癌筛查使用最广泛的方法。

低中高极高 分层筛查更高效

肝癌危险分层及相应筛查策略具体如下。

低危人群。年龄<30岁,各种原因所致慢性肝病的早期及稳定期,无明显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包括慢性非活动性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乙肝免疫控制期、单纯性脂肪肝。

中危人群。年龄>30岁的慢性乙肝患者,无肝癌家族史,无长期酗酒、吸烟、明确接触致癌毒物史、无合并糖尿病或肥胖者;慢性丙肝、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等慢性肝病活动期的患者。

高危人群。具有下列任何1项: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硬化,包括慢性乙肝、慢性丙肝、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Wilson病等疾病导致的肝硬化患者;年龄>30岁的慢性乙肝患者有肝癌家族史,或长期酗酒、吸烟、明确接触致癌毒物史、合并糖尿病或肥胖。

极高危人群。高危人群且伴有下列1项或多项: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肝内疑似癌前病变或非典型占位性病变;血清AFP≥20ng/ml,伴或不伴异常凝血酶原(DCP)≥40mAU/ml或AFP-L3≥15%;影像学或肝组织病理学证实肝脏有异型增生结节。

依据慢性肝病患者肝癌危险分层,建议常规筛查采用腹部肝脏彩超及血清AFP方法。低危人群,每年1次;中危人群每6个月1次;高危人群常规筛查每3~6个月1次,多模态MRI或CT增强筛查每6~12个月1次;极高危人群常规筛查每3个月1次,MRI或CT增强筛查每6个月1次。

如果癌症不可避免,那么尽可能根治癌症。每个人具体情况不同,因此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检查方案,患者应到正规医疗机构寻求帮助。攻克癌症,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普通人,更重要的是正确认识癌症,不被伪科学所骗,在日常生活中,适量运动,均衡饮食,戒烟戒酒,建立良好生活习惯,严防癌症发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