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儿科医生》:悲欢中见证治愈力量
▲宣传海报:图为曾晓琴在医院内
▲纪录片截图:图为陈欣欣(左二)向患儿家长细致讲解病情
1月24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以下简称“广州妇儿中心”)青少年妇科门诊,来了两位带着女儿就诊的妈妈。她俩是看了纪录片《你好,儿科医生》第二季,专程求助于主任医师曾晓琴的。
原来她们的女儿都在11岁月经初潮,两位母亲担心这意味着孩子发育成熟,后期长个子的希望小了。曾晓琴耐心地跟两位母亲解释青春期女孩月经的情况,并根据父母身高计算孩子可能的遗传身高,告知有助于长高的方法。曾晓琴的话语温婉而专业,一如纪录片中的“她”。
纪录片《你好,儿科医生》第二季带热的,不仅是曾晓琴的门诊,还有“儿科医生”的话题。
片中一个个令人心疼的患儿、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手术,让观众们紧随患儿病情的转变而情绪起伏。“看着看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又笑了。”有网友留言说,《你好,儿科医生》第二季,让人看到的不仅有儿科疾病的救治,更有生命的不易、坚强和奇迹。
这部纪录片由抖音、中广天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聚焦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广州妇儿中心。开播后迅速引发观看热潮,正片播放量逐渐攀升至抖音长视频赛道排行榜第一,截至1月31日,相关视频播放量超15.2亿。多个相关话题登上抖音热点榜、娱乐榜、种草榜三榜第一,单集爆款节目最高点赞量超100万。据介绍,该片摄制方还携手相关公益平台,带动3.1万用户筹集善款80余万,帮助片中当事人及重疾患儿渡过难关。
竭尽全力,才看到救治的希望
“患儿与家属见到儿科医生,打的第一声招呼,是所有故事的开始。”《你好,儿科医生》总导演王运辉说,纪录片的命名源于医患初识的第一个社交场景,这也意味着纪录片会跟随这些患儿家庭讲述一个个儿科医疗的故事。
第一季播出后,摄制方希望第二季的内容有进一步的拓展和升级,于是将目光落在了广州妇儿中心。
“广州妇儿中心是中南6省2区最重要的儿科疑难病症诊断治疗中心,多项治疗和临床研究均居国内领先水平。每年有500多万妇女儿童来这里求助。”王运辉说,这里的病人往往是经过多方辗转和求医的艰难过程,来寻找“最后的救命稻草”。医生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更大,治疗的过程更惊心动魄,发生的故事也更直击人心。
2023年5月,摄制组找到时任广州妇儿中心主任(院长)的韦建瑞,谈起第二季的拍摄打算。
“拍纪录片的想法,其实我十几年前就有了。”韦建瑞回忆,2009年到2011年,他曾作为队长,率医疗队赴加纳开展援外工作。回国前,需要总结工作,他就想,能不能通过媒体拍个片子,来展现医疗队的工作与日常。“不要自说自话,让第三方来评价,才更客观。但是当时各种条件制约,没有实现。”
12年后,摄制组主动上门,勾起了韦建瑞心底的愿望。很快,双方一拍即合。
在内容商讨时,医院有两个想法,一是展现广义上的儿科医生,涵盖“孕前—产前—胎儿—新生儿—青少年期”这一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二是既有名专家,也有中青年骨干,呈现相对完整的医生队伍。韦建瑞说:“这也是医生群体珍贵的影像资料,是个很好的文化项目。”
没有脚本,没有预设对象,现场蹲守2个月,纪录片客观反映着医务人员的工作常态——绝大部分医务人员是善良的,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工作节奏紧张,每天都绷着一根弦。正如韦建瑞在片中所说:“我们的医生并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救治病人,而是竭尽全力地努力、背水一战,才看到希望。”
“霸气”大咖,对孩子极尽温柔
“都是它(肿瘤),这个就有点意思了。”第二集“‘拆弹’专家”中,看到心脏肿瘤比预估大了近2倍,包裹住右冠状动脉且侵犯右心室,广州妇儿中心心脏中心主任医师陈欣欣停下来,稍思考了一会儿。找到相对安全的路径后,他果断下手,20分钟内将肿瘤成功分离,患儿重获新生。
做心脏外科医生37年,陈欣欣手术超过12000例,成功率98.5%以上。
与一般“儿科医生”的温柔、细腻不同,对待家属,陈欣欣有时显得“简单粗暴”。陈欣欣说,自己不光是一名儿科医生,还是心脏外科医生,所以有点“霸气”。除了性格直率,这也是他的一种策略。“我看过3万多个患儿,有的父母过于纠结,这对患儿的病情起不到任何帮助。有时候,我们要‘软硬兼施’,先把他镇住,然后慢慢跟他讲,讲最关键、最重要的东西。如果你一味地温柔,他可能3个小时都讲不到正题。一旦父母确定接受手术,患者以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
跟导演沟通时,陈欣欣的拍摄原则很明确:“不设定情节,不编故事,就跟着我,全是自然状态。”
在王运辉看来,这位医学技术高超的“业界大拿”,有一颗对孩子极尽温柔的心。
“第二集陈欣欣主任突然对肿瘤患儿的父母说英文。我在中控室听到,一开始心里疑惑为什么,后来才知道他是怕5岁患儿听到了会有心理阴影,特意把恶性的可能用英文告知。”王运辉说,后期剪辑时翻看素材,发现陈欣欣瞟了孩子一眼,用眼神示意患儿母亲,那一刻真心感到医生的暖意。“这也是拍摄的主角医生最有魅力的地方。”
治病也疗心,呈现“最好的儿科医疗生态”
片中,医生们高超的医术,还有他们的爱心,都给予了患者及其家属希望,照亮患者甚至整个家庭的前路。很多医患之间,在完成治疗后,依然保持着如“家人”般的联系,有的医生甚至被孩子们亲切称为“干爹”“干妈”“干舅舅”……
曾晓琴就是这样一位像妈妈一样操心青少年患者的妇科医生。
16岁女生小美(化名)意外怀孕,单独来到曾晓琴的诊室,淡定地打算终止妊娠。曾晓琴惊讶之余,详细告知小美流产对身体的伤害以及避孕的方法。现场跟小美的妈妈、男友打电话沟通,希望家属能在手术时陪伴女孩。有网友留言说:看着曾医生比小美妈还着急。
一位先天无子宫、无阴道的女孩跟随妈妈来看诊。曾晓琴直言女孩的生育问题没法解决时,女孩母亲崩溃地说:“怕(孩子)以后婚姻不幸福。”曾晓琴安慰道:“婚姻幸福不幸福是多元素的。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是一个女人,最后才是一个母亲。母亲只是我们做女人的一个角色而已。”曾晓琴一席话,安抚并缓解了母亲的焦虑情绪,一旁沮丧的年轻女儿也似乎重拾生活的信心。很多网友评价曾晓琴:“温柔又强大。”
“看病,不是诊断明确、解决病症就结束了。医生看病更要看人,要考虑病人的后续情况,了解病人的所有诉求或问题,尽量去帮助她们,让她们心里释怀。”曾晓琴说,这才是对一个医生的全面定义。
王运辉说,最好的儿科医疗生态是“双重疗愈”的。孩子生病比大人自己生病往往更让人痛苦,所以儿科医生要疗愈的是双重病患:孩子和大人,治病也疗心。“帮助患儿和家属减少痛苦,给予情感抚慰,仅靠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医生精神上的回应与真诚相伴。”在广州妇儿中心拍摄的这部纪录片,无疑呈现了“中国当下最好的儿科医疗生态”。
(作者单位:省卫生健康宣教中心 广州妇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