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南县医共体不断强化统筹城乡医疗资源区域配置
靶向解决群众就医急难愁盼问题
郁南县医共体以广东省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单位为契机,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强化统筹城乡医疗资源区域配置,在疾病预防、看病就医、救治能力、信息互通、用药需求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解决基层用药需求问题
郁南县平台镇居民陈伯,两年前因高血压合并心衰在广州医院进行治疗,出院后一直需要规律服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在回到平台镇休养的一段时间里,陈伯还需要定期让其子女从广州开药寄回。用药难、用药贵的问题困扰着陈伯,直到郁南县域医共体实现药物同质化后,陈伯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如今,他在平台镇分院也能买到所需的慢病用药,而且还通过医保报销,减轻了用药负担。
事实上,郁南县近年来针对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配备品种不齐全、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不衔接、药品采购配送不及时、药学服务能力弱等基层用药问题,结合农村地区群众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药品需求情况,优化遴选出以质优价廉药品为主导的医共体药品统一目录,有效降低药品费用。以10ml氯化钠注射液为例,通过遴选,每支降价0.49元,从2023年9月采购至今节省了7938元。类似情况共计有46个药品品种,节约药品费用达79.09万元。据悉,郁南县医共体成立后,整体药耗占比较2022年同期下降5.96%。
郁南县不仅在满足群众用药需求方面下功夫,还聚焦健康服务保障,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
郁南县医共体各成员单位组织相关科室专家,深入村、社区、集市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开展义诊、健康科普宣传等主题活动,为群众提供健康指导与建议,普及健康知识,引导广大群众树立“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截至去年底,郁南县共开展各类主题活动289场次,服务群众逾39200人次,派发宣传资料约68200份。
建设联合门诊和联合病房
为方便群众就近享受同质化的诊疗服务,郁南县域医共体去年在各镇分院建设联合门诊和联合病房。县医共体总院、中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分别选派经验丰富的门诊医师,定期到负责的乡镇分院联合门诊坐诊,开展医疗服务,指导开展农村常见病、多发病防治适宜技术,提高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医共体派出高年资住院医师常驻联合病房病区,带领乡镇分院住院医生,承担联合查房和诊疗工作,确保联合病房正常运转。针对慢性病、急性期后的稳定期、需康复治疗的患者,县域医共体及时下转至患者居住所在地的乡镇分院联合病房,交由常驻团队对其进行后续治疗、康复、护理服务,使患者获得同质化医疗服务,方便患者家属就近照护,降低医疗费用负担。
自联合门诊和联合病房工作全面铺开以来,县域医共体共下派医生628人次、护士348人次、药师85人次、医技人员274人次,开展手术16例,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37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9项,累计服务群众超187400人次。
打通危急重症患者生命通道
郁南县整合全县急救医疗资源,补齐基层医疗机构在卫生应急、救治能力上的短板,建强胸痛、卒中、创伤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将各医疗机构急诊科(室)及救护车全部纳入120急救建设范围,统筹全县救护车指挥调度,提升各类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与转运能力,为患者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提升重大疾病医疗救治质量和效率。
2023年11月9日,县医共体总医院举行“郁南县120急救指挥中心救护车交接仪式”,将6辆救护车分别调拨到宋桂镇分院、东坝镇分院、历洞镇分院、南江口镇分院、宝珠镇分院、平台镇分院,切实解决基层分院应急救治设备紧缺问题,进一步提高基层分院的应急反应能力。截至2023年底,120急救指挥中心出车3278次,救治收入院2185人,抢救529人;创伤中心、卒中中心、胸痛中心救治急诊患者1587名,切实保障了广大群众生命安全。
打造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
郁南县投入2000万元打造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集合医共体大数据平台、医共体综合监管中心、智能公卫系统、移动端村医一体化等系统,共享区域内居民基本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处方信息、检查检验结果等,进一步实现医共体内信息共享、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同时,该县以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为突破口,全县166间村卫生站均实行“五统一”管理,并将宝珠镇分院、南江口镇分院作为试点单位,将村卫生站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实行联网结算,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支撑作用,使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医保政策红利。
医共体影像诊断中心与16家分院实现互联互通。目前,医共体发出DR影像诊断报告2586例、CT诊断报告2038例,医共体心电诊断中心为基层分院出具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共5142例,通过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及时发现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9例,切实提升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的检出率,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下一阶段,郁南县将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整合医疗资源,扎实做好双向转诊、慢病管理、医防融合等工作,编织更加完善的健康保障体系,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
(邓朝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