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五大高地”健全“四大机制”
广东奋力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
本委讯 11月2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广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广东省紧密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的创新举措、进展成效等。
据了解,自2021年底获批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以来,广东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围绕“五大高地”“四大机制”,奋力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
重大项目辐射带动,建设高水平中医医院群
广东打造“五大高地”,持续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一是打造医疗高地,中医医疗资源总量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充分发挥2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医院、5家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7家国家中医特色中医院建设医院和19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等重大项目和工程的牵引辐射带动作用,建设高水平中医医院群。推进3家综合医院的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试点。创建15家省级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工作示范基地,遴选10家医院开展中医经典病房建设试点,做大做优中医药优质资源。2022年,全省中医医疗机构2.4万个,中医诊疗量1.87亿人次,占全省诊疗量的23.3%,约占全国的10%。
二是打造创新高地,中医药科研优势持续巩固。“两室四院一中心”等高水平中医药科研平台深化建设,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加快建设,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批7个工作站完成立项。全省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项,10项中医药领域科技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是打造人才高地,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建设首批4家省级高水平中医药学院,中医学本科专业在校学生数量持续领跑全国。实施中医师承薪火工程和基层中医药人才工程,全省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达5.66万人。选树“大医精诚”典型,新评选第五届省名中医80名。全省有3名国医大师、8名全国名中医、2名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12名岐黄学者、11名青年岐黄学者、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创新团队。
四是打造产业高地,产业集群效应持续扩大。新增“岭南新八味”道地药材保护名录,首批18个中药制剂入选“岭南名方”,建设18个省级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建中华老字号中药广州现代产业城。2022年,全省中药材种植年产值约284.1亿元,全省中药工业营业收入636.81亿元。
五是打造国际化高地,中医药“走出去”步伐显著加快。搭建高水平对外交流合作平台,锚定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目标,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第四、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现场签订合作协议36项。粤产青蒿素“哌喹片”获得40个国家的专利授权,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完成20款中成药海外注册或备案。
全省建成中医馆1831个,实现省域全覆盖
通过健全“四大机制”,广东奋力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一是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健全中医药工作跨部门协调机制和市县级中医药管理体系,全省100%的地市和88.52%的行政建制县(市、区)均设立中医药管理机构,云浮、茂名推进市县两级设置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心”全覆盖。广东还先后投入1.8亿元部署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建设工作,目前全省已建成中医馆1831个,实现省域全覆盖。二是健全医保政策机制。构建体现中医医疗特色优势、以健康绩效和诊疗质量为核心的医保支付方式。三是健全人才评聘激励机制。建立省、市、县中医药行业表彰奖励长效机制,定期开展省名中医评选表彰。对取得中级职称后在基层工作满10年的专业人才,可直接认定副高职称。四是健全中药审评审批机制。全力支持中药制剂向中药新药转化,简化港澳已上市的传统外用中成药注册审批流程,首批中药制剂实现在澳门医院的跨境使用。
据悉,2021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5部门正式启动上海、浙江、江西、山东、湖南、广东、四川等7省(市)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近两年来,各示范区立足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形成各有侧重、特点鲜明的改革成果清单。接下来,广东将瞄准“高地建设”和“机制创新”两个关键目标,加强沟通协调,开展中期评估,挖掘总结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案例,开创广东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方洪秀 谢瑞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