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医生的“灵魂三问”
▲袁敏而(左)指导当地医生施行白内障手术
▲术后袁敏而(左二)与患者及当地医护人员合影
4次赴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2次赴西藏昌都市、3次赴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和尼木县参与“光明行”项目,并于2022年9月至2023年4月,作为广东省第七批柔性医疗援藏队队员,进入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人民医院开展医疗援藏,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底外科主治医师袁敏而心中的三个问题——“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逐渐明朗。
进藏为什么?
——是初心,更是情怀
“我觉得,上辈子我一定是生长在青藏高原。”这是袁敏而第一次来到西藏和以后每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的感叹。
对于西藏,她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某种神秘的力量一直呼唤着她。从2012年经青藏公路进藏起,每次义诊或休假,袁敏而都有想回到这片净土的念头,看看“亲人”,走走“故乡”。在2022年7月13日接到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双百计划”赴林芝柔性援藏医疗人才招募通知时,她怀着回“家乡”为人民服务、为藏区同胞送光明的想法报了名。
2022年9月12日接到省卫生健康委2天后出发的消息,通知强调此次赴林芝的首要任务是协助当地医护更好地完成疫情期间各项医疗工作。于是,在西藏林芝抗击新冠疫情的关键时刻,作为广东省第七批柔性医疗人才援藏队员,袁敏而来到了林芝。
在藏干什么?
——发挥专业所长,全力挽救患者光明
2022年9至11月,受新冠疫情影响,林芝地区眼球外伤患者无法顺利转诊到拉萨或内地医院。为使这部分患者得到及时、恰当的救治,袁敏而与林芝市人民医院眼科全体医护人员通力合作,冲在眼科急诊救治第一线。
袁敏而在林芝的首例眼外伤患者,是波密县一位29岁的小伙子。他在工作时用铁锤敲石头,被弹起的石块击伤右眼,造成角巩膜穿通伤、外伤性白内障和可疑眼内异物。若不及时手术恢复眼球完整性并给予积极抗炎、抗感染治疗,该患者将面临眼内组织感染、视力丧失甚至需摘除眼球等危险。对于一名在家庭中充当主要收入来源、既是儿子也是父亲的重要角色,这个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眼球外伤急诊手术是林芝市人民医院眼科医护的盲区。面对亟须救治的患者,袁敏而连夜施行急诊手术,恢复其右眼球完整性,为进一步诊治创造了时间和机会。
此外,对同样难以外出就医的黄斑水肿、黄斑变性患者,袁敏而积极开展玻璃体腔注药术,为林芝各类眼疾患者保住眼球、挽救视力、恢复光明。
离藏留什么?
——留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广东医疗援藏在开展“输血”引才引技的同时,进一步立足解决长远性、根本性问题,逐渐向“造血”转变。
袁敏而意识到,只有将带去的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真正转化为林芝本地医护人员的日常诊疗技能,逐步提高其诊治水平,才能真正做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为此,她在完成日常诊疗工作和手术操作基础上,更着重于“传帮带”的落实。
白内障是高原地区首位致盲性疾病,白内障手术的普及至关重要。当地医院部分眼科医生已掌握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但其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却刚起步不久。为帮助当地医生完全掌握该术式并建立自信,袁敏而退到助手的位置,花更多时间“陪伴并鼓励”当地医生独立完成手术,切口的构建、撕囊、劈核等步骤的技术要点和细节,一一给出详尽改进建议。在袁敏而结束援藏返粤前两周,部分当地医生已经能独立、顺利完成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高原地区不仅白内障高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全身系统性疾病发病率也居高不下,糖尿病/高血压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动/静脉阻塞、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眼底疾病的危害不容忽视。袁敏而发挥所长,通过门诊特殊病例带教和实时讲解、每周科室业务学习等教学方式,帮助科室医护人员提高诊治水平。
临别之际,袁敏而回忆起“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这三个问题,感慨良多。进藏是对“故乡”的牵挂;在藏是切实为“家乡人民”的光明事业贡献力量;离藏,留下的不仅是眼科医疗技术,还有再次回来投身光明事业的决心。援藏工作任重而道远,袁敏而说:“相信通过一批批援藏人的不懈努力,必将助力西藏林芝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栏目:医疗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