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科普 趁着双节长假给心灵“放个假” 经常喝奶茶 当心健康隐患 痛经怎么办 中医有良方 秋季养生应收神养肺阴 广东省健康自媒体联盟排行榜

当前版:第4版:科普
PDF原版下载
科普
04

痛经怎么办 中医有良方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黄睿 邱紫怡 镇艳

“一直以来都有痛经的毛病,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学习,有办法缓解吗?”近日,高二学生小李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医科就诊,问了不少痛经患者非常关心的问题,中医针灸专科副主任医师易伟民团队给她开出缓解良方。专家介绍,中医认为痛经发生的原因主要分为“不荣则痛”的虚证和“不通则痛”的实证。虽然痛经很难根除,但通过内服药物、针灸、推拿等中医方法,能够有效缓解不适。

痛经发生原因:“不荣则痛”或“不通则痛”

痛经是指在月经期间或月经前后发生下腹部坠胀与疼痛,伴有腰痛或其他不适,剧烈的疼痛还可能导致冷汗、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身心健康。易伟民表示,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继发性痛经系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等所引起的痛经。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医技术助理邱紫怡介绍,痛经问题可能会伴随女性长达半生的时间,很多女性面对慢性生理疼痛选择默默忍受,认为痛经是不可解决的,这是对痛经认识的一个误区。其实,原发性痛经只是部分女性的一种生理现象,当内分泌失调、功能紊乱时就会在行经过程中出现疼痛。痛经虽然难以根除,但在中医上还是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缓解。

易伟民指出,中医认为痛经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虚证,即“不荣则痛”,是由于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造成的,这种情况平时应注意调补,补气养血或滋补肝肾;二是实证,即“不通则痛”,是由于肝郁气滞、寒邪凝滞、湿热郁结等因素导致的瘀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宜祛瘀止痛。

痛经是以伴随月经来潮而周期性小腹疼痛作为辨证要点,根据其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喜按或拒按等不同情况,可将其为五种证型: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瘀阻、气血虚弱、肝肾亏损。

三种疗法:服药、针灸和推拿

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众多,且效果显著。内服药物包括中药方剂、中成药、医家自拟方等,外用可选用针刺、艾灸、推拿、耳穴、埋线等。根据个体差异,选择最为适当的疗法,更有利于痛经的好转。

内服药物治疗。中药防治痛经,需要坚持调理原则,结合女性痛经的症状,运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行气活血、调补气血及肝肾、清热除湿等方法治疗。根据患者的痛经特点,一般在经期前后的 1~7 天用药最佳。内服药物治疗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方剂辨证论治,常用的方剂包括香附四物汤、少腹逐瘀汤、圣愈汤等。医生使用方剂治疗原发性痛经会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及疼痛的程度,并结合行经时月经量、色、伴随症状,进行辨证论治。比如在应用少腹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时遇偏寒凝重患者,则加吴茱萸、艾叶;遇气血虚弱者,加党参、阿胶;也会在圣愈汤中加减熟地黄、当归、川芎、炒白芍、黄芪、红参、延胡索、鸡血藤等辨证使用的中药。二是中成药治疗。中成药具有疗效相当、携带方便等特点。临床用中成药治疗原发性痛经也要辨证分型,合理选药,以更好地发挥中成药的作用。三是拟方治疗。有经验的医生会在深刻解读剖析中医经方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工作经验,总结得出自拟方,该自拟方治疗原发性痛经也有不错的效果。

针灸治疗。包括针刺法和灸法两个方面。针刺法即通过针刺相应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运行,起到温经通络的作用。针灸治疗作为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一大特色治疗方法,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灸法具有扶正祛邪、温经散寒、化瘀止痛的功效,对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有一定针对性。临床常用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其先针刺子宫、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再用艾条施灸。

推拿治疗。临床常采用摩法、按法、揉法推拿地机穴、三阴交及足三里穴位,可起到疏通经络,调畅气血、缓急止痛的作用,配合温针灸既扶正祛邪、激发阳气、推动气血,又祛湿散寒,止痛尤佳。

除了以上三种疗法,易伟民还分享了一个缓解痛经的小妙招。患者可在经期前数日及月经期间,用拇指的指腹由轻及重地按揉地机穴、三阴交穴及足三里穴位,以能忍受为度,按压后局部可产生酸胀痛感,或向会阴及小腹部放射,每穴3~5分钟,左右交替,每日1~2次,痛经的症状会缓解或者消失。

而在月经期间,女性血室正开,邪气易乘虚而入,滋生疾病。因此,经期时应保持外阴清洁,防止疾病产生,禁止盆浴、游泳、淋雨、受寒、坐卧湿地、冷水浴或者高温下劳作。同时,应避免参加剧烈、高强度的运动,也不要进行增加腹压的力量性锻炼。

(医学指导: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医针灸专科副主任医师 易伟民)

栏目:实用中医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