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叫我“中国医生”
▲陈伟蓉(前排左一)与受援国术后患者合影
披肝沥胆赤诚心,敬佑苍生入杏林。今年的8月19日,是第6个中国医师节,也是我从医35周年的纪念日。我是改革开放初期,从原中山医科大学毕业来到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一名眼科医生。回想自己在医疗战线度过的三十五载光阴,尤其是长达十年的援外医疗生涯,我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我所在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承担了国家统一安排的部分国际医疗援助工作。作为眼科专家,我在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之余,投入国家对外医疗援助的任务。十年间,我先后15次前往瓦努阿图、斐济、马尔代夫等10个国家,为近3000名眼疾患者义诊,为700多名白内障患者施行手术。
在异国他乡倾情救治眼病患者的那些难忘往事,如一张张电影胶片,至今仍历历在目。2013年11月16日,我第一次带领眼科医疗队前往位于南太平洋的瓦努阿图,当时他们对中国医生并不了解。从他们的态度中,我意识到,必须尽最大努力,展示中国医生的实力。在当地比较简陋的医疗条件下,我们攻坚克难,仅用了10分钟,就完成第一台白内障手术。一位术前完全失明、被我们搀扶着走进手术室的患者,术后重见光明,自己走出手术室。他激动地拥抱我们,连话都说不出来。小小的医院,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我知道,我们已经成功地迈出第一步,用手术刀诠释中国医生的硬实力。
我还记得第一次到马尔代夫的“光明行”,我们仅用数小时就完成33例白内障手术,创造了当地单日白内障手术最多的纪录。当地医院院长感动地说:“中国派出了顶级的专家来为我们的病人做手术,充分体现中国对我们人民的尊重。”胡鲁马累医院总裁向医疗队送来致谢牌匾,深情写道:“你们点亮了我们的双眼,也照亮了我们的心!”
十年来,一把手术刀、一台手术显微镜、一群光明使者,打破了国与国的界限,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我们以医者的奉献和大爱传递中国人民的友善。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的领导下,我们从“输血式”援助发展为“造血式”援助,开启全新医疗援助模式。2019年底,我带领中国医疗队再度来到马尔代夫,依托胡鲁马累医院建设国际区域性眼科诊疗中心——中马眼科中心,将我国援外模式从单纯的派出医疗队转变为建小型专科中心、培训当地医务人员。中心刚刚建成,就引起较大反响,大批患者从四面八方涌来。我也十分荣幸得到马尔代夫总统易卜拉欣·穆罕默德·萨利赫的接见。总统还题字感谢中国医疗团队为马尔代夫提供优质和专业的医疗服务。
十年来,每次出征,每到一地,祖国,始终是我心中最神圣的两个字。在国外,我们是只有几个人的医疗队,却承担一个小型眼科医院的工作,还时刻面临着疾病、职业暴露、设备故障等风险,但是背靠祖国,心有所依,我们从没感到孤单或弱小,始终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我设计了我们援外专用的白大褂,把鲜红的国旗绣在了左袖。每当患者问起我们的名字,我都会自豪地回答:“请叫我中国医生!”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