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一片护童心
——记“广东好人”、省人民医院小儿心脏外科主任温树生
▲温树生介绍3D打印技术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
为了挽救先天性心脏病孩子的“玻璃心”,广东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小儿心脏外科主任温树生一次次挑战高难度,一年完成600余台心脏外科手术。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我国第一例心脏病胎儿产时干预手术与胎儿先心病产前介入手术,让先天性心脏病孩子重焕生机。
“我希望尽我所能,帮孩子一把,还家庭和社会一个健康的儿童、一个未来的希望。”扎根小儿先心病治疗20多年的温树生,近期获评2022年第四季度敬业奉献“广东好人”。
“黑科技”治“心病”
2018年初,一位6岁、患有IV型肺动脉闭锁/室间隔缺损的孩子在父母的带领下来到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简称“心研所”)。
这个孩子从出生就有口唇、手脚紫绀表现。肺动脉闭锁是一种少见并高度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它的发生率约占先心病中的2.5%-3.4%,而其中的IV型又是病情最重的一种。据介绍,此类手术难度很大,要给肺动脉“解锁”,在往常需要在患病的孩子左右胸各开一个切口,将“乱麻”般的侧支血管分别游离,摸清每一根侧枝血管的起源、走向、游离环境等。不仅如此,还要再在胸口正中开一个切口,把侧枝血管一一拼接到解锁的肺动脉上。这样一台手术至少超过10个小时,对患者和外科医生都是巨大的考验。
孩子父母怀着忐忑的心情看着温树生。仔细地阅读检查资料后,温树生坚定地告诉孩子家长,这个手术可以做,而且他将利用3D打印、混合现实(MR)等先进技术,手术风险比以前低,孩子的痛苦少。
他的话让久陷黑暗中的孩子父母欣喜不已。孩子马上住院,各项术前准备工作有序展开。心脏CT检查后完成建模,3D打印出心脏模型,温树生和时任省医院长庄建等仔细研究心脏模型,心中已然有了丘壑。
无影灯下,3D模型让眼前的空间立体起来,他们很快就找到几条主要侧支血管,整台手术过程比以往缩短5小时。小姑娘术后3天脱离呼吸机支持,不久就康复出院。
这样的“黑科技”为越来越多的患者带来希望。从2018年至今,心研所打印心脏模型600余例,其中肺动脉闭锁病例30余例。利用MR技术术中三维实体定位大大缩短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这一复杂的先心病畸形的外科操作时间,减少患者创伤,提高手术矫治率和成功率。
亮“剑”无声处
两名“核桃心”小孩,也在温树生的精心治疗下恢复了健康,其手术过程险象环生、惊心动魄。这两位小患者一名是860克的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一名是体重1080克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情况危急,唯一可以给患儿带来希望的就是外科动脉导管结扎术。
孩子太小,无法送到手术室进行手术。温树生团队与儿科、麻醉科等经过充分论证后,决定给孩子实施床边动脉导管结扎手术。没有手术室宽敞的环境,只有监护室被各种监护设备簇拥而狭窄的空间可以施展;没有无影灯,麻醉等风险也很高。柔嫩的极低体重早产婴儿,核桃般大、嫩若豆腐的心脏,薄若蝉翼的血管,一切都要求外科医生要稳、准、快。屏息凝视,手中的刀划出,手术在紧张的氛围中按预定时间完成,效果立竿见影。孩子一天天康复成长,终于回到父母温暖的怀抱中。
拳拳医者心
施金刀,去顽疾,是温树生作为一个外科医生的追求,但期盼天下无疾更是他心中最大的夙愿。
“很多危重先心病,在母体怀孕第16周时就可以诊断了。越是复杂的先心病,越应该在胎儿期间得到早期诊断,通过围产期一体化治疗,及早干预。”温树生说。从2006年起,他参与复杂先心病产前产后一体化模式的临床研究,历时十多年,与省医先心病团队一起建立了我国首个先心病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近年来在全国推广应用。他参与建立广东省先心病产前咨询、产前筛查的两个规范。作为骨干成员,他的科研成果“先天性心脏病三级防治体系建立与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温树生专注于新生儿、婴幼儿复杂性先心病的外科手术治疗和围手术期处理,近年来开展并推广应用圆锥成形(CONE)手术矫治三尖瓣下移畸形,并对全肺静脉异位引流手术的显露方法提出创新性的改进,从而促使三尖瓣下移畸形,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效果优于欧洲平均水平。他通过技术交流的方式把先进的技术传递到云南、海南、山东等地。自2013年起连续10年在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的年会上作大会发言或分享手术视频,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
(作者单位:广东省人民医院)
栏目:广东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