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首创”为泌尿系患者谋福祉
——记中山大学医院管理处处长、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林天歆教授
▲林大歆
他二十多年如一日,深耕泌尿系肿瘤领域一线临床与科研工作,参与编写中国泌尿外科诊治指南,在国内首创无痛诊断术、膀胱癌术式、国产机器人手术,这“三个首创”不仅令患者受益,还实现国内泌尿学科的跨越式发展。他一丝不苟地准备每一场手术,耐心解答患者疑问,是老百姓心中的雷锋式“中国好医生”。他就是中山大学医院管理处处长、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林天歆。日前,他荣获第九批广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
▲林天歆(左一)带教泌尿外科青年医生实施高难度手术
▲林天歆(左一)带领广东援疆团队在喀什地区开展健康义诊
破解男性“不能言说的痛”
膀胱癌发病率居泌尿肿瘤之首,是我国泌尿男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也相当高。经林天歆治愈的泌尿系肿瘤疑难危重患者不计其数,整体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70%,远高于全国水平。很多患者从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慕名而来。林天歆把每一位上门的病人当亲人,设身处地从患者立场出发,发扬雷锋精神,全心全意帮助患者解决疾苦。患者的难题、临床上的困惑也指引着他在临床科研上不断勇攀高峰。
“以前,血尿患者确诊,需从尿道进行膀胱镜检查,很多患者耐受不了。”林天歆介绍。为此,他带领团队苦心钻研,在国内率先成功研发尿液DNA甲基化诊断膀胱癌新技术,只需取50毫升尿液便能检测膀胱癌,极大减少患者膀胱镜检查和组织活检的痛苦,并将早期膀胱癌诊出率从32.7%提高到79.2%,复发肿瘤诊出率从31.4%提高到89.5%。目前该项新技术已在全国100多家医院和体检机构应用,被纳入中国膀胱癌指南,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
传统膀胱癌开腹手术,患者的性功能保存率仅10%,导致膀胱癌治好了,性功能却没了,成了许多男性“不能言说的痛”。林天歆从手术方式入手研究,在国内首创膀胱癌微创保功能系列术式,不仅根治效果好,而且较好地保留控尿功能和性功能,大大减少患者特别是男性对术后生活的担心。该术式已经纳入中国泌尿外科诊治指南,改变了我国膀胱癌治疗模式,现已经成为我国膀胱癌主流术式。团队研发的全流程膀胱癌微创精准诊疗体系还将分期准确率从46%提升至88%。
相比传统手术方式带来的手术切口长、创伤大、需要做造口、术后排尿不可控等诸多弊端,国外的达芬奇机器人可以做到精准切除、精准重建,保留性功能提高到76%,术后1-3个月达到控尿的目的,因而机器人手术逐渐成为泌尿外科手术的主流。但考虑到机器人手术要病人多花3万多元,林天歆下定决心要突破这个卡脖子技术,研发属于中国的机器人,让利于患者。他多番奔波,寻找公司合作,探索国产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研发之路。经过不断修改完善,目前该研发项目已申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注册,符合欧盟检验标准。国产机器人的推出,手术费用将比达芬奇机器人降低1/3到2/3,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同时,也助力提高我国医学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让南疆百姓在家门口看好病”
2019年11月20日,林天歆作为广东省“组团式”援疆医疗队队长,抵达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担任院长。“让南疆百姓在家门口就看得好病”,是林天歆在一年8个月的援疆时间里最想要实现的愿望。他带领来自广东省19家省直大型综合三甲医院的100多名专家,深入全院开展23个学科群地毯式调研行动,对接支撑建设多个学科,传授新理念、推广新技术,致力提升当地医疗水平,降低当地转诊率。
针对当地“疑难”和“危重”疾病,林天歆创新推行临床多学科诊疗模式、实施“院包学科群”,引进实施100多项新技术、新项目,手把手带教当地科室开展三四级高难度手术,担任教学督导培训师资,进行科研能力、课题申报培训等,带领医院争取建设南疆第一个生殖辅助医学中心、国家心衰中心、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以及国家紧急救援中心南疆分中心,成功通过国家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认可。
林天歆大力推行“师带徒”,通过广东援疆专家与当地骨干师徒结对,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学科研团队。据不完全统计,仅一年时间,林天歆组织在喀什地区培训本院及基层医护人员5000余人次,带动培训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逾万人次,同步培养出国家级师资36人、自治区师资168人。积极向后方中山大学争取,推行全国首个“援疆研究生特派计划”,由中山大学派出研究生第一年驻点喀什开展新疆常见多发病的科学研究,立足新疆土地产出成果。
他不畏路途崎岖和高原严寒,多次组队登上海拔5000多米的红其拉甫国门,远赴12个县市送医送药,累计服务基层群众2万余人次。一年间,他联动广东和喀什双方专家,立足南疆常见病、多发病,编写《基层全科医师手册》口袋书,免费派送到各卫生院、村医手中,同步开展村医培训班,以健康脱贫助力新疆乡村振兴。
在林天歆的带领下,喀地一院转诊人数从他刚来时的2400多人降到了他离任时的300多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率大幅提高到98%,医院综合排名跃升到全疆前三、南疆第一,基本实现“疑难危重症不出喀什”的愿景。
林天歆援疆期间,喀什遭遇两次突发疫情。他毅然冲到疫情第一线,连续2个多月,不分昼夜参与全地区疫情防、控、治、保、稳全链条工作。他带领的喀地一院成为南疆唯一新冠定点救治医院,受到国家、自治区及地区高度评价。他还化危机为机遇,带领喀地一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牵线中山大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作为输出单位,于2021年5月与自治区正式签约合作共建中心。
牵头研发AI系统 20秒内识别新冠肺炎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林天歆刚从新疆返回广州休假。当时,核酸检测力量不足,急需一种快速、准确的诊断手段。
基于前期在膀胱癌研究中所做的工作,林天歆首先想到利用AI人工智能技术来解决新冠肺炎CT/胸片诊断的难题。1月27日,大年初三,林天歆顾不上和家人团聚,主动承担广东省紧急立项的“新型冠状病毒紧急攻关项目—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快速诊断模型的研发及运用推广”。
林天歆迅速组建一支30人的研发团队,组织影像科医生将健康人、新冠患者、非典患者、病毒性肺炎和其他肺部疾病患者的胸部CT分别进行特征标注。同时联合武汉、四川等地定点收治医院,搜集50多万份临床影像资料,1个月即开发出1.0版本,确保实现智能辨别。“有经验的影像医生看一套CT大概花15到20分钟,这套AI辅助系统可以20秒内完成1例患者的CT检测和诊断,并且准确率达到90%,相当于一个省级三甲医院影像科副教授的水平。”林天歆说。
在之后的一个月里,林天歆团队联动前线小分队,不断丰富模型数据,研发出2.0版本,覆盖轻、中、重症状,包括早期、进展期、康复期及迁延期患者,实现对所有类型病人的诊断准确率都在90%以上。后来,随着在国内多个省份应用,根据临床反馈,林天歆不断组织更新迭代,先后实现病情严重程度分级、重症危重症预测等功能,甚至可以协助医务人员进行药物效果评估、指导用药。
不久后,该AI诊断系统被推荐给联合国作为适宜推广技术,向全世界医务人员公开,在十几个国家应用——国外医疗机构甚至可以通过云平台,直接链接AI系统使用,为阻止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作出中国贡献。
2020年6月,林天歆的抗疫成果“基于胸部CT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国际顶级期刊《细胞》发表,首月下载量就达到300万次。2021年,林天歆另一抗疫成果“基于胸片人工智能诊断系统”登上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医学工程》6月封面。
“一枝独秀不是春”,林天歆深谙团队的力量无穷大之理,坚信育人为本,尤其重视对年轻医生的培养,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为青年搭建成长平台、给予发展机会。林天歆所培养的后辈学生,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发表SCI论文20多篇者,承担多个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发表多项国家专利等,均成长为全国泌尿学科领域新星、科室里独当一面的骨干人才。林天歆和团队不遗余力,推动发展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成为国家重点临床专科,排名全国第四、华南第一。林天歆不仅自己学习雷锋,还带动团队和学生一起学,在他的带领下,泌尿外科年轻医生踊跃参与对口医疗帮扶工作,帮扶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科室和党支部的工作亮点。他所在的党支部也入选了教育部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栏目:广东医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