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退热却发药疹 用药警惕皮肤过敏
当前的新冠多由奥密克戎毒株引起,大多数症状为发热、咽痛、肌肉酸痛、咳嗽等,除了休息和多饮水之外,俗称“退烧药”“止痛药”的解热镇痛药已经成为减轻症状的必备之药。但大多数人可能对解热镇痛药引起的皮肤过敏不了解,以至于近期由该类药引起的药物性皮炎(或称药疹)患者数量明显增多。虽然多数患者症状较轻,但如果不能早期识别,反而继续服用致敏药物,则有可能诱发危及生命的重症药疹,以及合并肝肾等内脏损害。
理论上所有药物都有引起皮肤过敏的可能,但解热镇痛药却是临床上引起药物性皮炎最常见的药物之一。不过,也无需恐慌,因为药物过敏反应多见于少数有过敏体质的人群。那么面对琳琅满目的退烧药,应该怎么避免药物过敏的发生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科医生有5个建议。
1.无过敏史人群优先选择曾经常服用的退烧药。既往曾经使用过2次以上的药物,一般来说引起药物过敏的可能性较低。另外,用药方案尽量简单,不提倡同类药物合并使用,比如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都属于解热镇痛药,只需要选择一种即可;抗病毒口服液和板蓝根颗粒也属于同类药物,也只需选择一种服用。
2.曾有过药物过敏人群需格外注意。曾经发生过退烧药过敏的患者,再次服用同类或者相似结构的药物有可能马上发生药物过敏反应,建议尽量不要使用,或者先使用其他不过敏的药物。必要时可通过互联网医院咨询或者就诊,而且就诊时必须清楚地告知医生既往的用药情况和过敏表现。
3.早期识别。有很多不清楚自己有无药物过敏史的患者,或者明确过敏体质但不曾发生过退烧药过敏的患者,应注意在口服退烧药的过程中早期识别药物引起的皮肤过敏反应。药物性皮炎通常有潜伏期,即服药一段时间后才会出现皮疹。潜伏期长短跟药物性质有关,若从未使用过某种潜在致敏药物,则发病潜伏期可能是几天至一周,若曾经使用过1次某种致敏药物,潜伏期可能短至几个小时。因此,在服药后的一周内都应该警惕有无药物过敏的情况。
4.早期处理。一旦服药期间遇上突然出现的皮疹,需要引起警惕,但不必过于惊慌,因为大部分药疹都是轻型药疹。此时应马上停用可疑的药物,并且最好不要服用其他药物,以防止交叉过敏或者多价过敏,其中多价过敏是指除了致敏药物以外,有类似结构的药物甚至以前不过敏的其他药物此时也可能加重过敏。同时适当增加饮水,促进体内剩余的药物排泄。如果皮疹瘙痒明显,可以口服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等。外用药物的选择与皮疹形态密切相关,需要医生指导,因此如果出现比较严重的表现或者持续不退的高烧,仍建议到医院就诊。
5.倡导科学用药。新冠感染是由病毒引起,大多数情况不需要合并使用抗菌药物,可将家中的头孢菌素类药物收起,避免误服。38.5℃以下的低中热可以通过多饮水缓解,除非感觉非常差,否则不用着急服用退烧药。服药前需仔细通读说明书,按剂量和时间间隔口服。解热镇痛药起效时间长短不一,不要心急而自行加量。
(医学指导: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万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