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中的疾控记忆
▲下乡接种
岁月如歌,档案留痕。
恩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前身是恩平县卫生防疫站。恩平于1956年4月正式设立恩平县卫生防疫站,2003年4月更名为恩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7年迁到现址。恩平疾控自成立以来,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历经艰难曲折,战胜种种困难,逐步成长壮大。从技术力量单薄、设备简陋的防疫站,发展成为具有先进高端设备、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疾控机构。而这60多年的风雨烟霞,60多年的奋斗足迹,就珍藏在疾控档案室里。 疾控档案室就像一台“时光机”,随时做好准备,带领我们穿梭历史时光,读取疾控资料,开启健康记忆。让我们走进恩平疾控档案室,拾起那些历史长河中珍贵的疾控记忆,共同回忆一起走过的流金岁月。
传染病防控工作是人类和疾病斗争的重要任务之一。多年来,恩平市的传染病防控工作不断发展,取得重大成效。目前恩平市有效控制多种传染病,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新生儿破伤风和疟疾,其他传染病的发病水平也大为下降。恩平疾控传染病防控水平和能力也有极大提高,防控队伍不断壮大,应对疫情的应急报告、个案调查、采样送样、疫点调查处理等措施不断完善,如在甲型H1N1流感、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寨卡病等传染病防控工作中,因防控措施得力,所有疫情均得到有效控制。
恩平市从20世纪50年代开展预防接种工作,到80年代实施计划免疫,再到21世纪初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几代防疫人不懈努力。目前恩平市辖区内共有14个预防接种门诊,均按国家标准化建设完成验收。全市所有预防接种门诊的一类疫苗接种率均达到95%的国家要求。历史证明,预防接种是防控传染病的有效手段。20世纪50年代消灭了天花病例,恩平市1984年至今没有白喉病例报告,1987年至今没有流脑病例报告,1991年至今没有脊灰病例报告,2002年至今没有百日咳病例报告。
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全球肆虐,恩平市面临疫情暴发的严峻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特别是医疗卫生系统众志成城、和衷共济、无私奉献。我中心(原市卫生防疫站)全体职工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成为抗击非典斗争中的中流砥柱,日夜奋战在抗击非典最前线。特别是负责传染病防控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当接到疫情报告,便不顾个人安危,深入病区为疑似患者采集标本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他们和患者直接面对面接触,随时可能被感染,但却临危不惧,坚持做好本职工作,排除了一例又一例的疑似病例。疾控人用实际行动铸就了尊重科学、沉着应对,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抗非精神”。非典期间江门地区共报告48例非典型性肺炎确诊病例,因防控措施得当,恩平市没有出现一例非典病例,最终取得非典斗争的全面胜利。
2015年,南美出现寨卡病毒病暴发疫情,感染人群庞大。恩平市委内瑞拉归侨较多,因输入性病例而引起本地病例暴发的风险极高,寨卡病毒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市委市政府把寨卡病毒病防控工作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恩平疾控作为防控主力,迅速响应上级部署,结合本地旅居委内瑞拉等南美国家华侨众多的实际,立即开展风险评估,正确研判防控形势,参与制定疫情防控、环境卫生整治、防控宣传、蚊媒监测和应急预警等系列方案。通过对患者开展个案调查和现场采样检测,指导全市各镇街开展对疫点进行布雷图指数监测和诱蚊诱卵器的监测等手段,确保寨卡病毒传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及时遏止了病毒的蔓延扩散。最终恩平市共发现12例寨卡确诊病例,3例隐性感染者,全部为输入性病例,未发现本地病例,疫情防控效果显著,得到国家和省相关部门领导乃至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高度肯定。
一直以来,恩平疾控在艾滋病防治方面担当主要角色,对遏制艾滋病疫情的流行和蔓延发挥着重要作用。先后成功申请成为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各项质量考评指标均达到考核要求,受到国家肯定。实施“艾滋病防治知识进万家”宣传项目,切实提高民众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完成艾滋病确证实验室建设,艾滋病检测网络达到全市各乡镇全覆盖;制定方案开展老年人、体检人员、性病就诊者HIV抗体扩大检测,有效发现感染者和病人;推动、落实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一站式服务”,有效提高治疗覆盖率,降低艾滋病病死率;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强病例随访管理和高危行为干预,将恩平市艾滋病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
一切过去皆为序章。步入新时代,恩平疾控人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上的斗志奋斗在追梦道路上。未来,恩平疾控档案室将充分挖掘疾控档案信息素材,开拓疾控档案的利用价值,让更多人认识档案、认识疾控。
(作者单位:恩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