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把产钳的故事
▲产科第一把产钳
近日,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产科护士站。产房护长汤妙雅一见我来,连忙让出护士站靠墙的一方展示台。上面整齐摆放着用密封袋包装好的五六把产钳。
“您要看的产钳就是这一把,握柄最短的这把。”汤护长指引着,顺手拿起一把精巧的产钳,递到我面前。我郑重地接过产钳,既想仔仔细细地看清楚它,又担心拿不稳摔坏了它。汤妙雅1991年进入医院产房工作,从一名年轻小护士成长为资深护士长,31年间,她见证产房的变迁、发展,也成为江门市中心医院产科第一把产钳的守护人。
“这把产钳,听说是我们首任院长张肖白上个世纪初从加拿大带回来的,一直放在产房使用,是我们的传家宝。”汤护长介绍说,言语之间颇有一份骄傲和自豪。
产钳,一种协助分娩的器具,主要应用于协助难产的孕妇。产钳助产是利用产钳固定胎头合并牵引力或旋转力,以纠正胎头方位、协助胎头下降及胎儿娩出的产科手术。虽然剖宫产的普遍应用解决了部分难产,但产钳助产依旧是难产处理中必不可少的手段。
张肖白院长早年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在妇产医学上有很深造诣。她从国外购置的这把产钳,为医院推行产钳助产术提供便利,也为侨乡女性平安分娩带来福音。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原妇产科主任郭振仪说:“第一把产钳是德国产的,质量很好。后来医院发展,我们想购置第二把,托人到香港购买,找来找去找不到,很难买到。我记得当时每月工资是72元,但国外产钳价格高达4000多元,我和丈夫省吃俭用好几年才筹措到这笔钱,可最终还是买不到。”
郭振仪把产钳看得如此宝贝,源于她下乡期间遇到的一次紧急出诊。当时她去开平进行医疗支援,除夕当天,半夜三更被人叫醒,说是邻村一个孕妇难产,听说江门的妇产科专家来了,所以连夜派人来请。
郭振仪二话不说拎起药箱就走。当时交通条件很差,来回只有自行车,可人命关天,他们摸黑赶夜路,一不小心栽倒在路边水坑里,浑身都是污水和泥浆。郭振仪爬起来说,“自行车摔坏了,我们走路吧!”
两人急急忙忙赶了十几里路,汗水和泥浆混杂在一起也顾不上了,一口气赶到产妇家中。这时,村里的接生婆陈大姑也在帮忙照看,她对郭振仪说:“郭大夫,我有一把产钳,是我儿子从海外带回来的,您看是否能用得上?”
“真好,能用得上!”听说有产钳,郭振仪稍显忐忑的心立马镇定下来,她没想到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居然也有一把产钳。于是,在陈大姑的协助下,郭振仪娴熟地运用钳产术,顺利帮助孕妇成功分娩。当晚生下一名男婴,全家人喜极而泣,对郭振仪连声道谢,并当场决定,为此男婴取名为“振仪”,以永远感恩郭大夫的救命之恩。
随着医院的发展,妇产科后来独立分科为妇科和产科。江门市中心医院产科人一棒接一棒传承发展,该科成为江门地区医院中唯一获评省级重点专科的产科,是江门市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除承担五邑地区孕产妇重症救治以外,还承担五邑地区16家医联体医院的技术扶持责任。
从拥有第一把产钳开展钳产助产术,到现在能开展围产期各种高精尖医疗技术,江门市中心医院产科人一直孜孜以求,全心全意保障母婴安全。
(作者单位:江门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