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医学生的样子真美
▲郑嘉敏在学校读书会分享心得 陈庭深 摄
“我和《黄帝内经》的故事始于那个炎炎夏日。读经典,捕捉内心世界的宁静,如西瓜一般清爽;学养生,追求生命灵魂的真谛,如晚风一样浪漫!”日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中医学专业本科生郑嘉敏斩获该校首届《黄帝内经》大赛冠军。
此前,她曾获得第四届广州医学生讲师招募大赛冠军、博物馆科普解说演讲大赛冠军、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国之治”学生讲党史微党课比赛一等奖等殊荣。
郑嘉敏说,她的运气是来源于从小到大的坚持和努力。
像郑嘉敏一样,无数医学生努力奋斗、全力以赴,成为校园里耀眼的光芒。星光不负赶路人,脚踏实地,终结累累硕果。他们,成为医学生的样子真美!
今天,我们走近郑嘉敏,听听她的成长故事。
我的运气就是
比别人坚持久一点
在郑嘉敏看来,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从四岁开始,她就参加播音主持等各种培训班,自小艺术在她心中生根发芽。郑嘉敏曾规划过艺考并为之努力,直至高二,考虑到艺考对身高的要求,以及她对学习中医的规划,最终选择踏上参加高考的道路。
郑嘉敏母亲是一名中医医生,她受家庭氛围影响,从小就对中医有很大兴趣,高考时也将志愿投向广州中医药大学。郑嘉敏如愿考上,但意外地被调剂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高考志愿规则的解读失误打了郑嘉敏一个措手不及:“后来慢慢说服自己,既然已经被调剂,改变不了什么,我这么坚定地要学习中医,在这种情况下更是要努力转专业,追求最初的梦想。”那年暑假,《黄帝内经》、郝万山教授的《伤寒论》授课视频和母亲当年读书用的泛黄的《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她生活的全部。进入大学,文科生的郑嘉敏发现偏向文科类的管理学并没有那么难以接受,为了满足转专业的绩点要求,她一边认真学习管理课程,一边准备着中医经典的考试。
每天早晨7时,郑嘉敏会到博物馆旁参加学生自发组织的伤寒班,与同学们一起朗读、学习、讨论。有时也会开启晨跑,迎接“元气满满”的一天。结束白天的课程,晚上便前往图书馆交替复习中医经典和英语。在不懈努力下,郑嘉敏顺利通过转专业的审核,以学院第三的成绩转到第五临床医学院的中医专业。谈到学习中药方剂的方法,郑嘉敏说:“背中药和方剂的时候,可以在喜马拉雅听考研中药和考研方剂的音频,一小节是6到10分钟,它在很短时间内给你总结某一系列有关的药和方剂,可以帮助你高效地去记忆。”郑嘉敏认为一定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地把目标内容背诵下来,再反复阅读思考,不断地去强化记忆。
静若处子 动若脱兔
“和很多人一样,我中学时期喜欢阅读青春疼痛文学,像七堇年《被窝是青春的坟墓》、饶雪漫《雀斑》《左耳》等,当时也是十分热爱。” 在郑嘉敏的床头,总会放着一本书,当作睡前阅读。“同时,我更喜欢阅读一些诗集,如《纪伯伦诗集》《泰戈尔诗集》等。一开始着迷于文字的华丽,反复阅读发现其中丰富的情感与厚重的历史更让人痴迷。”在她看来,诗歌既饱含东方古典的含蓄之美,又不失西方优雅的理性之美,而不同的翻译更是让这些优美的词藻展现出不同的韵味,美感中饱含哲理。
上大学后,除诗集外,中医类、管理类的书籍郑嘉敏也多有涉猎。她特别推荐“影响力教父”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这是一本读完之后可以实践落地的书,书中谈到的六大原则都有生动的案例解析,有趣又实用。生活处处是营销,营销自己,营销商品,营销内容,我从中学到了很多,非常值得一读。”
郑嘉敏也热衷于运动。2014年的巴西世界杯,让足球走进郑嘉敏的生活,梅西也成为她的偶像。“我关注梅西的比赛,更被他的坚持和人品所打动。”来到五院的女足队,即使没有经验,没有教练,但是凭着满腔热爱,她依旧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在绿茵场上挥洒着汗水,经常从下午五时踢到天黑。
我想站得更高
谈起此次《黄帝内经》大赛,荣获冠军的郑嘉敏依然很谦逊:“准备得还不够充分,赛前在张玲梅老师的指导下,我反复研读知网等数据库中有关内经、道家的相关论文,但是对赛中关于针灸、经络等方面的知识确实从未学过。我很幸运在决赛抽到自己擅长的名词。”
除了比赛,郑嘉敏还加入数字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创新重点实验室,与导师一起解读中医药的政策,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传播工作。在她的规划里,“希望能站在更高的平台传播中医药文化,医学类的科普需要具备医学学位证或执业医师证,现在主要在社交网站发布一些日常分享类的视频。”郑嘉敏曾将她转专业的历程制作成视频在B站平台上与大家分享经验,视频播放总量达到3万多,至今仍有很多观众向她发来私信,或是咨询转专业的各项事宜,或是传达转专业成功的喜讯来“还愿”,这让她十分感动。
医学之路漫漫,郑嘉敏说,如今的自己还只是刚刚迈进中医大门,面对未知的未来,她信心满满,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