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新闻 振兴中医药  撑起“健康伞” 确保生命热线畅通 引导群众主动科学合理补碘 打造让群众安心的“健康驿站” 守护大众心理健康 图说 新闻速览

当前版:第2版:新闻
PDF原版下载
新闻
02

梅州市梅县区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步伐

振兴中医药 撑起“健康伞”

梅县局

梅州市梅县区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步伐,近年来先后投入近5亿元完善全区中医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以区中医医院为龙头、镇级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站为网底的城乡中医药三级服务体系;召开“一带一路”暨传承创新中医药发展院士研讨会,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搭建中医专科联盟平台,建设中药智能配剂中心,推动健康梅县高质量发展。今年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2021年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结果,梅县区榜上有名。

完善基础设施 改善群众就医环境

崭新的大楼、整洁的诊室、温馨的病房……走进梅县区中医医院新建的综合大楼,骨科、外科、针灸推拿康复科等科室清新明亮、舒适温馨,健康干净的医疗环境让人身心舒畅。

“医院环境变好了,我们来看病住院的心情都好很多,而且现在做康复训练,不用像过去一样等家属、护士扶过去,康复科就设在楼下,有需要的话在病床边也能做。”患者陈先生点赞道。

为进一步提高康复医学科整体医疗技术水平,梅县区中医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还新设立了康复治疗大厅,引进了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治疗仪、悬吊康复训练器、三维步态动作捕捉与训练系统等智能设备。“引进先进康复治疗设备,丰富了疾病治疗手段与形式,为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的最佳黄金时期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康复科病人的康复需求,也开启了医院康复治疗的新时代。”梅县区中医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主任吴伟文说。

梅县区中医医院中医综合大楼在建筑功能上兼具了综合医院与中医医院的双重需求,总投资约1.8亿元,于今年正式启用。“综合大楼的启用有效缓解了医疗业务用房不足的问题,目前全院住院病床数达到300张,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医疗环境和服务水平。”梅县区中医医院院长冯华坚说,接下来,将加快建设血透中心、ICU等科室,以及手术麻醉管理系统和“云影像”信息系统,不断提升群众就医体验。

近年来,梅县区统筹投入近5亿元完善全区中医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新建梅县区中医医院综合大楼、建设18间镇级卫生院中医馆、规范化建设公建民营村卫生站309间、开展村级中医阁建设试点单位创建工作等,进一步提升全区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健康梅县高质量发展。

健全三级体系 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广梅开发区医院中医科,该科室设有中医诊室、艾灸室、理疗室等功能场所,各类中医康复理疗设备齐全,不少患者正在等候就诊。“我们中医科可以提供中医治未病、医疗和康复服务,开展针灸、拔罐、推拿、刮痧等多种中医适宜技术,自开设以来受到当地群众一致好评。仅去年中医诊疗量就有近2万人次,还被广东省评为‘五星级中医馆’。”该院中医科医生侯必胜说。

近年来,梅县区打造以区中医医院为龙头、镇级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站为网底的城乡中医药三级服务体系。“2018年梅县区中医医院与18个镇级卫生院中医馆签订医联体协议,组成中医专科联盟,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成效明显。”梅县区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外,以梅县区中医医院为主体的中药智能配剂中心在2020年启用后,进一步发挥了医联体作用,持续改善基层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

作为梅县区中医医联体牵头单位,梅县区中医医院2020年在梅南镇设立省级“肖淼盛基层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近期还将在城东镇设立国家级“冯华坚基层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通过专家传承工作室的带动,进一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诊疗水平,同时推动优质中医药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共享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将能更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日前,梅县区中医医院还与梅州市中医医院签订了“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协议,梅州市中医医院将对梅县区中医医院进行全方位帮、扶、带、教,重点加强急诊科、儿科、针灸推拿康复科、内科等四个科室临床服务能力建设。

提升服务水平 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作为梅州城区首家村级卫生站中医阁,梅县区程江镇古塘村卫生站“李展望中医阁”占地面积仅150平方米,但功能场所布局分明。“我们是以中医特色治疗为主,主要开展针灸、穴位推拿、骨伤复位、中药汗蒸疗法等多项中医适宜技术。”李展望表示,中医讲究治未病、固本培元,客家人素来信中医、用中药,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医药文化也更加深入人心,看中医的患者也越来越多。

“李展望中医阁”是梅县区为进一步延伸中医药服务范围,方便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简便验廉”中医药服务的一个缩影。“2020年,我们在全区范围内遴选有一定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群众需求量相对较大,并能提供6类以上中医适宜技术服务的村卫生站作为建设‘中医阁’试点单位,以点带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梅县区卫生健康局中医股负责人说。

为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梅县区中医医院从去年4月起,增设了午间、夜间门诊,解决城区群众工作日看病、理疗容易耽搁上班、上课时间的难题。近期,该院又创新开设了简易门诊室,缩短慢性病患者排队候诊时间,减轻患者就诊费用,同时也让专科门诊的复杂病患者就医质量得到提高。

办好人民满意的卫生事业,关键在人才。“我们制定相关人才发展政策,为中医药人才建设提供政策倾斜,同时采取深入基层、手把手教学等形式,全面提高基层人员中医药专业技术水平,镇级卫生院中医师占比达24%。”梅县区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梅县区中医医院还采用“传、帮、带”和“送出去,请进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多家上级医院建立合作帮扶关系,建立了“刘振寰名医工作室”“陈海云名医工作室”“肖静名医工作室”等,为中医药的发展打下坚实人才基础,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发展中医药产业 推动高质量发展

位于松口镇德化村的中大南药中药材种植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漫山翠林之中,红豆杉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工作人员正在忙着修剪枝叶。“我们种植的红豆杉是与中山大学、梅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选育的‘中大一号’‘中大二号’优质红豆杉苗,可提取的抗肿瘤药紫杉醇和10-DABⅢ含量是普通红豆杉的5倍至10倍。”梅州市某医药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去年采收红豆杉鲜枝叶200多吨,随着采收面积扩大,产量也在逐年增加。

据介绍,上述公司在松口镇梓育村、四社村、德化村连片租赁林地4.2万亩,利用林下优质资源种植红豆杉植物新品种约1万亩,并建成了80亩的育苗基地。在此基础上,还新开发种植了梅片、五指毛桃、岗梅、广金钱草、广藿香等约1000亩,并联合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梅州市林科所等科研院校开展红豆杉药材标准化、五指毛桃精深加工产业化研究,建成深加工车间,打造集南药种植、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大健康产业链。

作为粤东北重要的饮用水源涵养地、文化生态保护区,梅县区拥有广阔的富硒土地,平均含量达0.7毫克/公斤土,是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的最佳中药材生产区域。目前,梅县区种植南药1800多种,品种众多,主要分布在松口、白渡、雁洋、大坪、梅南、梅西等镇,该区南药产业已形成“百花齐放,万木竞芳”新景象。

梅县区通过扩大中药种植加工规模、推动药品深加工、实施“中医药+”等途径,积极推进中医药养生文化与旅游等产业相结合,深入挖掘南药种植、客家药膳、中医健康、养生旅游、柚苷提取等产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加强产业规划,夯实大健康产业基础,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