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我选择了护理”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增杰,是一位入选2021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护理学)的“90后”。现主要研究方向为韧性及患者报告结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教育部人文社科等基金7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SSCI文章20余篇。他本硕博均就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其中本科和硕士为护理学专业,博士跨专业至中医心理学专业,期间获国家公派资助前往美国耶鲁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2018年毕业后留校,作为引进人才在护理学院工作至今。
曾多次想退学复读
叶增杰的护理求学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填报高考志愿时,广州中医药大学并不是他的第一志愿,护理学更是他从来没考虑过的专业。但命运有时候就是爱开玩笑,接到录取通知书时,他脑子里充满了疑问:护理?男护士?打针发药?翻身拍背?基于他当时对于护理的理解,他说:“那时,护理选择了我。”
入学后,他曾多次有退学复读的想法,父亲看出了他的顾虑,有一次就问他:“北京大学有护理学专业吧?浙江大学有护理学专业吧?中山大学有护理学专业吧?为何每个学校都缺不了它呢?”这次谈话一下子让他豁然开朗,既然这些名校都设置了护理学专业,从顶层设计来看,说明这个专业是有其存在意义的。
2011年,护理学正式从临床医学学科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级学科,代码1011,这一标志性事件更加坚定了他攻读护理学硕士、博士的信念。然而,在硕士阶段的学习中,他逐渐看到了年轻的护理学学科和成熟的临床医学学科之间的巨大差距。比如,虽然护理学被列为一级学科,但是它的经典理论体系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因而无法从护理学视角回答“护理是什么”的问题。而此时,迷惑的他在听到邱鸿钟教授关于医学与人文的讲座后,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并于2015年提前攻博考取中医心理学博士。
在三年的读博学习中,他透过心理学视角看到护理学学科的重要性和目前发展的局限性,并通过在耶鲁大学为期一年的访学经历和多次与耶鲁博导Knobf教授的交流探讨中了解世界前沿的学术进展。叶增杰说,相对于成熟的心理学和临床医学,他觉得护理学更需要他,因此在2018年毕业时,他毅然留校并选择护理学教职。这一次,他说:“最终,是我选择了护理”。
在典籍中汲取智慧
叶增杰认为,虽然技术发展很快,但人的演化很慢,其实我们现在遭遇的各种人生困境和感受到的贪、嗔、痴、慢、疑,古代的先哲们都体验过,并在各种经典著作中给出了解决方案。古人将典籍按内容区分为四大部类:“经史子集”,这些典籍蕴含无穷的力量和智慧,饱含人生的哲学。现今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与古代的先哲们建立“连接”,继承好、运用好他们传世的智慧,值得思考,因为这些古代的经典恰恰是新一代人重建文化自信、寻找人生意义、学会在逆境中求生存最好的精神食粮,“经典永流传”的精髓要义即在于此。所以,叶增杰建议,多读经典和优秀古文,多“吃”精神食粮。
叶增杰说,读《灵枢·五变》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激发他专注一个研究重点“韧性”(指人在逆境中求生存的能力)。该书其中一段内容翻译成白话是这样的:黄帝问老师少俞,为什么大家同时受了风邪,虽然都生病了,但是每个人的症状表现却不一样?少俞则通过一个比喻回答了黄帝的问题,他说古代的伐木工在砍柴之前,会先判断树的阴阳面,阳面由于光照充足则会树纹致密,而阴面由于光照不足则会树纹疏松,因此从树的阴面下斧子会事半功倍,比喻不同的境遇造就事物不同的质地,即韧性的原型。此外,少俞还说,在刮大风的时候,往往那些树干坚硬、无韧性的树木更容易被折断。这一段话给了叶增杰很大的启发,他在中医气质论和体质论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较为成熟的Shift-Persist理论,开发了针对癌症患者的韧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Specific to Cancer, RS-SC),旨在为癌症患者重建韧性,从而提高生存质量乃至重新投入社会提供评估工具。
人性的“照护”不可替代
2011年,凯文·凯利在《技术想要什么》中写道,“技术是一个生命体,它有自己的演化逻辑,人只是技术的生殖器,实现了技术的意志。” 虽然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发展势不可挡,但叶增杰说,医学并不只是技术,它还带有深刻的人文属性,而这一属性在护理学科当中也得到充分体现。从这一角度来看,护士这一职业被机器完全替代的可能性较低,尽管护士打针发药的作用已经逐渐被取代,但还有更多精神甚至灵魂层面的照料却唯独只有“人”能够给予。
哈佛大学的医学人类学教授亚瑟·克莱曼(凯博文)在《照护的灵魂:关系、仪式、在场和道德体验》一书中提到,“照护(care)”才是医学的核心,而陪伴和在场(presence)则是照护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什么是照护?Care一词在不用于医疗语境时,更广泛本意是关爱、理解、感同身受,与儒学“仁”的概念较为相似;照护,远远大于医学这一范畴,涉及最普遍的人性,它意味着陪伴在他(她)左右,与他(她)一起经历惊慌与伤痛的旅程。”因此,如该书的序言所说,我们曾是、正是或将是所爱之人的照顾者,面对亲人终将老去甚至离去的结局,被现实击中的我们,该如何与孤独共存,是贯穿我们一生需要去思考的问题。叶增杰相信,当机器和技术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亦是人性光辉闪耀的时刻,而这亦是护理学科存在的意义。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