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科普 关爱自闭症儿童 用心点亮每颗“星” 自律力行(公益广告) 阳气升发易“上火” 中医给出降火妙招 护肤做得好 换季危“肌”少 广东省健康自媒体联盟排行榜

当前版:第4版:科普
PDF原版下载
科普
04

关爱自闭症儿童 用心点亮每颗“星”

他们对外界声音充耳不闻,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像天上的星星,在遥远而漆黑的夜空中独自闪烁,他们是“星星的孩子”——自闭症儿童。自闭症既不是性格孤僻,也不是心理问题,是一种持续终身的神经发育性障碍。作为家长,要对自闭症有正确的认识,要学会判断孩子是否有自闭症征兆,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对孩子的预后越好。

发现征兆尽早干预

自闭症也称为孤独症,全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组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狭隘的兴趣爱好和活动、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性障碍。它主要损害人的社交能力,而且这种损害从出生开始即存在,持续终身,且目前尚未有可以治愈自闭症的药物。

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在美国,每54名儿童中就有1名被诊断为自闭症,并且发病率有不明原因的递增趋势。而我国不同地区的调查所显示的患病率差异较大,保守估计超过1%,换言之,每100名儿童中就有1名自闭症,且男女比例约4:1,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差异可能与个体因素、社会环境或诊断偏差等有关。

绝大多数自闭症儿童会在生命早期表现出一些征兆,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存在自闭症的预警征兆,应尽早寻找发育行为方面的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诊断。事实证明,干预介入的年龄越小,康复的效果越好。

对照征兆进行自查

通常而言,自闭症儿童存在7大关键征兆,包括“6个不”和“1个异常”。分别是:不看,经常逃避目光的交流;不语,不说话或极少说话、语言发育迟缓等;不理,大于6月龄的孩子在别人呼唤自己的名字时充耳不闻;不学,不会模仿别人的言行,比如在婴儿期不能模仿拍手等行为,或在言语发音等模仿方面存在困难;不指,一般来说,1岁以上的孩子总是会拉着大人到想要的玩具或想吃的食物面前,但自闭症患儿可能无法用手指指向他所需要的物品;不分享,缺乏与他人互动的欲望,在和家人玩耍时很少微笑或者大笑等;行为刻板、感知异常,如长时间旋转、排列物品,持续对某种物品看不停,喜欢绕圈、旋转身体且久转不晕等。如果孩子出现以上关键征兆,家长应高度警惕,同时,还可以对照自闭症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具体征兆,查看孩子是否有自闭症的早期症状。

2月龄。对声音无反应或迟钝,对移动的物体不会目光追随,不会对人笑。

4月龄。不会对人笑,不会追随移动的物体,不会发声,视线转移困难;

6月龄。对照顾者情感反应淡漠,对周围的声音无反应,不会笑或者发出尖叫,动作僵硬得像个布娃娃,不能被逗乐。

9月龄。呼名无应答,不会玩躲猫猫,不会顺着大人指的方向看,不能区别熟悉者和陌生人。

1岁。不会爬,不会模仿,不会指物,不会找藏起来的东西,已经学会的技能消失,不会对陌生人的突然出现而产生紧张或不安的情绪。

1岁半。不会走路,不会模仿,掌握的词汇少于6个,不会留意到照顾者离开或者回来,不会对同伴感兴趣,不会分享。

2岁。不会使用两个词的短语,不明白常用物品的词语,不会模仿和重复语言,不能追随简单的指令,不会分享,不会主动和同龄孩子玩。

3岁。口齿不清,不会说句子,语言表达不明所以,不能追随指令,不会玩假装游戏,不会分享,忽视他人。

如果孩子出现了上述征兆,家长应尽快带他们就诊。

家长需要耐心与行动

人们常存在误解,认为自闭症的孩子具有某方面的特长或超常的智商,实际上,至少三分之一的自闭症儿童同时伴有智力障碍。即使智力在正常范围或者超常者,其智力结构也十分不平衡,这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十分巨大的挑战。因此,作为自闭症儿童身边最亲近的人,家长们应调整心态,积极面对,与孩子共同治愈病症,耐心做到以下六点。

一要尽快接受现实、尽快干预介入。很多家长很难接受孩子被诊断,常常不断否认,反复求医。虽然可以理解这种心情,但是及时的干预十分重要,建议家长即使在反复求医的过程中,也要尽早、同步进行干预。

二要武装自己。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管理、日常干预、情绪处理、认知康复等各方面的情况都非常复杂,即使专业的医生和康复人员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指导,因此,家长应尽快了解并熟悉该病症,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更好地配合医生进行干预措施。

三要寻求家庭及可利用的资源。家庭成员中的相互协作相互支持非常重要,应尽快协商、调整分工合作,并且寻求社区、学校、专业机构等相关的支持。

四要定期与医生会面。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干预措施的开展,需要持续评估以调整目标和方案,因此要保证定期与医生交流情况,获得专业的指导。

五要随时关注和调整自身的情绪。家长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往往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挫败感、无助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会一直伴随整个治疗过程,甚至终身。而家长的不良情绪会直接影响孩子、影响干预的效果,建议最好能有相对固定的心理医生,定期咨询。

六要寻找社区家长互助。家长可以加入一些社区、网络等的家长互助团体,相互交流和学习,让自己能快速地进入角色,同时共享就医、干预过程的相关资源。

(来源: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