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个聚焦” 实现“四个提升”
广东向全国分享医疗援疆经验
本委讯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援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广东向全国分享坚持“四个聚焦”努力实现“四个提升”的医疗援疆经验。
据悉,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援疆工作,坚持以民生为重点,倾斜支持医疗卫生对口支援,2021年投入医疗卫生援疆资金3.61亿元,实施“喀地一院(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重点专科建设”“健康疏附建设”等卫生健康软硬件建设援疆项目25项。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坚持“喀什所需,广东所能”,今年以来,选派卫生援疆人才195人次,一年期以上的援疆医疗队规模增至57人,目前广东在疆服务医疗专家达到180名。通过举全省之力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加强“龙头-骨干-网底”及“人才-技术-管理”等组合拳,受援地各族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下一步,广东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口支援新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受援地卫生健康发展需求为导向,做实做细广东对口支援喀什地区“十四五”规划卫生健康领域工作,助力加快推进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断提升受援地各族群众的获得感。
聚焦龙头打造 助力喀地一院区域医疗中心地位快速提升
紧紧围绕喀地一院南疆龙头、区域医疗中心的目标定位,广东调动全省最优资源最强力量全力支持喀地一院建设发展,选优配强支援专家队伍,高标准遴选管理经验丰富、专业能力突出专家担任队长、挂职喀地一院院长;创新实施“专科联盟式”结对帮扶新模式,由广东22家支援医院与喀地一院签署16个专科联盟合作协议,将广东的血液、肿瘤等国家级临床专科与喀地一院专科体系建设紧密相连、共同发展;深入开展“院包学科群”援疆新模式,指定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对口帮扶喀什地区转诊病种排名前三位的专科;依托后方高校附属医院的医疗、科研和教学资源,通过在喀地一院设立专家工作室、建设博士后工作站、设立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以及喀什广东科学技术研究院、喀地一院•深圳迈瑞联合研究所、“珠江学者•天山英才”专家工作室的相继成立,医教研联动有力提升了喀地一院总体能力水平。
2021年,喀地一院三、四级手术占比从2015年的27.23%提高到42.33%,疑难危重病比例达60%,转诊率从2018年的4.8%下降至0.54%。医院在“全国地级城市医院500强”榜单排名较2020年度提升36个名次(第200名),综合实力稳居南疆第一、全疆第三。
聚焦“组团式”援疆 推动受援地基层服务能力快速提升
持续深化“组团式”医疗援疆工作,推进县乡医院“组团式”帮扶全覆盖。积极探索拓展“组团式”援疆内涵,通过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将“组团式”对口支援纵横交织覆盖至县乡。以喀地一院为龙头,各市县乡(团场)为基地,实施县医院院长、学科带头人培训和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轮训、全科医生培养“6+2”县乡医院帮扶工程,组建广东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下乡系列活动,建立完善省地县乡村五级远程医疗平台网络,实现广东各支援医院与喀地一院及县市基层医院的远程会诊协作关系,充分发挥了援疆专家“1+1>2”的整体效能。
聚焦“内功”修炼 推动受援地事业发展软实力快速提升
围绕“培养本地人才、提升内生动力”,扎实做好对口支援“师带徒”工作。以驻喀地一院医疗队为例,今年队员与喀地一院48名徒弟签订帮带协议,带教开展新技术92项、填补地区医疗技术空白64项。全力推进由6家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对口帮扶建设8个住院医师规培基地的“院包(规培)基地”工程实施,培养国家级全科医师教师36名(较去年同期增加11人)。继续推行研究生组团式医疗援疆特派计划,选派62名在读研究生组成研究生医疗团,立足喀什地区特色疾病开展诊疗技术革新研究,助力喀地一院人才培养、科研水平再上新台阶。
聚焦短板补强 推动突发公卫事件应对处置能力快速提升
依托喀地一院,采用“1+X”的学科建设模式,全力推动集监控、预防、治疗为一体的南疆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大力推动高质量建设南疆传染病中心、疑难重症诊疗中心工作。对照党中央和自治区对疫情防控的部署要求,安排2亿4182万元专项资金支援受援地查漏补缺,建设和改造发热门诊、发热留观医院、核酸采样点、PCR实验室等,并增派感染科(传染病)专家,促进受援地感染病规范化诊治,全方位提升喀什地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陈乐 黄梓豪)
栏目:倾情援疆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