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癌还是治病?区别槟榔“两面性”
槟榔文化风俗由来已久,在古代,槟榔不仅是传统的中药材和日常嗜好品,还是婚礼、人际交往中重要的载体。这看起来像橄榄的果子在湖南、海南、台湾三地备受男性欢迎,一些少数民族妇女、儿童也有吃槟榔的习惯。随着槟榔产业的发展,如今嚼食槟榔的人越来越多。
■ 嚼槟榔才是致癌的“罪魁祸首”
早在2003年,槟榔就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认定为“一级致癌物”。咀嚼槟榔与口腔癌、咽癌、食管癌等关系密切。槟榔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如槟榔碱、槟榔次碱和其代谢产物等有细胞毒性、遗传毒性甚至直接致癌性。槟榔中的化学物质经咀嚼后形成致癌化学物硝胺类物质,对黏膜造成化学刺激。种种研究表明,可咀嚼的食用槟榔与致癌有直接关系,那么药用槟榔呢?
2013年《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汉森制药“四磨汤”含一级致癌物槟榔,为婴幼儿广泛用药。同年5月,中国中药协会举办“槟榔入药”临床安全性研讨会,该研讨会形成专家共识:嚼槟榔和药用槟榔本质不同,应予明确,目前尚无一例服用含槟榔中药“四磨汤”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病例。
■ 4点不同区分食用与药用槟榔
1.原料部位不同。食用槟榔通常根据地区文化和个人嗜好,选用部位不一,如印度以食用成熟的种子为主,中国的台湾和海南以食用新鲜的果壳、种子为主,湖南则食用干槟榔的果壳。药用槟榔用的是成熟种子,其果皮可另作药材,未成熟时称大腹皮,成熟时称大腹毛。
2.加工炮制方法不同。食用槟榔常由涂抹石灰或牡蛎粉、蒌叶包裹咀嚼,或经烘干、切片、点卤及加入调味品等多道加工工序制作而嚼食,这些辅料或添加物部分本身有毒性及致癌性,极易促使病变。药用槟榔为干燥成熟种子,而今沿用净制、切制和炒制等方法。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槟榔片、炒槟榔、焦槟榔三种炮制规格,炮制后可缓和药性,减少药品活性成分而减毒(毒性成分亦是活性成分),免于耗伤正气,减轻或祛除服药后恶心、腹泻、腹痛等副作用。
3.食用方式不同。很多媒体报道时都突出了“槟榔致癌”,却淡化了引起槟榔致癌的主要原因之“咀嚼”这一关键性因素。反复咀嚼的动作对口腔黏膜的反复摩擦、刺激,即槟榔果壳本身的粗纤维、坚硬的果核以及不同的辅料对口腔黏膜造成的机械刺激。而药用槟榔多作饮片煎煮成汤剂口服,或制成中成药,不会长期刺激口腔黏膜。
4.安全保障不同。食用槟榔无用量、适应证、禁忌证等限制,无论男女老少,健康人还是患者皆可自行买来食用。槟榔还具有成瘾性,是世界上继烟草、酒精和含咖啡因的饮料之后最常见的第四类精神活性物质。换言之,一旦成瘾,长期咀嚼槟榔就相当于超剂量用药,难免有毒副作用。药用槟榔则有管理,有质量标准和制剂标准,有用量、适应证、禁忌证等限制,服用安全有保障。
现代文献记载,中药槟榔及其复方制剂临床使用未见明显毒性作用,仅为几例临床不良事件个案报道,说明槟榔临床应用毒副反应不明显。纵观古代医籍,槟榔相关的毒性论述并不多见,但也有不适合服用者。槟榔损泻真气,脾胃虚弱、气虚下陷者不宜用,特别是老人、虚人慎服。如《本草蒙筌》中有云:“(谟)按:槟榔服之,苦以破滞气,辛以散邪气。久服则损真气,多服则泻至高之气。”
由此可见,药用槟榔不能与食用槟榔混为一谈,只有辨证论治、合理用药,才能确保在安全前提下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