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白大褂》:记录医生单纯而努力的样子
宣传海报中的蔡婉娜 后期制图 郑悦
宣传海报一
宣传海报二
头发长及腰下,走起路来飘逸动人,在全国首档医生观察纪实类节目《我的白大褂》中,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全科医学规培医生蔡婉娜,甫一出场就让人眼前一亮。
平时的蔡婉娜,是一位极具个性的“90后”女生,生活中的她喜欢尝试不同风格的服装,洛丽塔裙、暗黑复古衫统统来者不拒。参加纪录片《我的白大褂》后,由于在片中展现出过硬业务能力,以及帮助困难患者的暖心言行,蔡婉娜实力圈粉,成为网友喜爱的急诊科“小天使”。随着热度的攀升,她的生活也备受关注,日常穿搭引起一些争议。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放飞自我的女规培医生,吸引了《我的白大褂》导演组的目光,蔡婉娜成为《我的白大褂第一季•规培医生》5位“主角”之一。
“公众对医生职业形象的期待是权威、端庄与保守。其实医生职业面孔背后是丰富多元的个体,有个性洋溢的规培医生,也有可爱的医界大拿。我们希望呈现在深圳这座‘移民城市’特有医疗景观下,医生群体的独特魅力,拍摄出他们单纯而努力的样子。”《我的白大褂》总制片人陈磊说。
如此思路也获得受众的认可。近期,《我的白大褂第二季•王牌科室》收官。节目收视不菲,获光明日报、学习强国等主流新媒体平台点赞。在社交媒体上,长短视频全网播放量接近5亿次,B站节目评分9.9。
工作上专业生活中“沙雕” 做气质年轻的医疗纪录片
医疗卫生是民众最关注的民生话题之一,受到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十三五”期间,深圳市在医疗卫生上累计投入超过1500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2.5倍。医卫宣传、文化工作作为卫生强市的抓手之一,也被摆在重要位置。
2019年底,深圳市卫生健康委与深圳广电集团开展战略合作。深圳卫视不同制作团队策划出传统专题片、医疗剧等5、6个宣传方案。“我们的纪实纪录片+真人秀方案气质上比较年轻,可能与深圳市卫健委的灵魂比较搭,很快被选中。”陈磊说。
谈及创作节目的初衷,陈磊表示:“深圳是座‘移民城市’,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在这里,年轻、开放,多元融合。我们想做出更契合深圳医疗景观的纪录片。与传统医疗纪录片相比,《我的白大褂》视听更轻松活泼。很多人觉得一进医院,气压就很低,我们想传递一些积极的情绪。《我的白大褂》侧重医生塑造,他们有严肃专业的一面,也有私下‘沙雕’有趣的一面,希望大众有多角度的理解。”陈磊的团队40多人,整体比较年轻,核心导演组成员平均年龄27岁,有丰富的综艺节目经验。
“规培医生跟我们一样,多是‘90后’。虽然规培制度在医疗领域全面普及,但大众对规培医生这一群体并不熟悉,所以我们决定第一季聚焦他们,让规培医生获得更多理解、尊重和信任。”陈磊说。
“哪些科室有‘戏’好看,同时又能突出整个医疗环境和医生群体的美好之处?”选择科室和规培医生成为筹备期的重中之重。陈磊说,“首先定下来的是急诊科,很多生死攸关的案例都发生在这里,而且急诊科符合老百姓对于医院的全部想象。”此外,导演组还定下代表高精尖技术的胸外科,以及越来越多人光顾的口腔科。
而规培医生的选择则强调特性。“对于电视节目而言,颜值是一方面。我们更看重医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工作与生活的反差,比如急诊科的蔡婉娜,工作上成熟温暖,脱下白大褂却是热爱洛丽塔裙的时尚达人;胸外科的郭燕华,则是个学霸人设却有着有趣灵魂的‘话唠’。”陈磊介绍道。
去年1月9日,《我的白大褂》正式开机。节目组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安装64个摄像头,地面拍摄相结合,以规培医生自我叙述为主线,真实记录5位规培医生从入培、轮转学习到出培的全过程。
然而,就在开拍不久,新冠疫情打乱了节目组的节奏。1月19日,深圳首例新冠肺炎病例确诊。节目随即做出调整,跟拍25集《抗疫日记》,2月10日开播,以医务人员主观视角,直击“抗疫”一线的动人瞬间。
3月27日推出的《我的白大褂第一季•规培医生》则成为《抗疫日记》的前传,让大家了解这些抗疫战士是如何炼成的。第一季中,5名年轻医生上得了手术台,玩得了摇滚乐,有治病救人后的喜悦,也有面对失败时的自责。通过纪录片,人们看到,医生是人不是“神”。
手术室一站22小时 医生不下班导演不停机
镜头一:切除病灶,人工血管焊接,血管壁修复整形……深圳大学总医院肝胆外科团队奋战22小时,为61岁肝脏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离体肝切除术。这是深圳市首例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手术。
小小的手术刀在主任医师刘祥德的手上幻化成精巧的艺术工具。他认为,只有把手术做到极致,尽可能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延长生命,才能无愧于患者的信任。
镜头二:“我是平躺着的,整个腰部都靠在床面上,好多年没有的感觉了。”同济大学学霸韦克凡,身患强直性脊柱炎20年,手术后他眼角含泪。
在深圳大学总医院检查时,脊柱骨病科主任陶惠人发现韦克凡不只是强直性脊柱炎,还合并有脊髓疝。这样的病例,此前全国报道的不到10例,手术治疗成功的病例更是鲜见报道。陶惠人为韦克凡定制个性化手术方案,截断两处椎骨,打入16枚钢钉,通过“掰直”以钢钉为连接点的链接棒,韦克凡的脊柱被纠正60多度。
《我的白大褂第二季•王牌科室》中,一场又一场真实而紧张的手术牵动着观众的心。不少医学小伙伴在弹幕中留言表示,不仅跟着患者的遭遇心情起伏,也被精湛的手术技术和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所震撼。
这些故事是怎么找到的?“没啥秘诀,就是耗。医生不下班,我们不停机。”陈磊告诉我们,为了尽量不打扰整体的医疗秩序,让医生和患者表现得更自然,整个拍摄以摄像头为主,人工机动摄像为辅。“摄影师一般在远处捕捉更有意味的镜头,必要时才靠近对象补位拍摄。”
每次拍摄,节目组在医院驻守至少2~3个月。一天一个科室的场记接近1万字。后期素材一集60T左右,光看素材就需要几组人看三天。
“刚开始,手术中的‘血腥’画面,跟拍导演看都不敢看,闭着眼睛问拍摄进展。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导演不仅可以边看手术边吃饼,还能根据进展预判医学解决方案。”陈磊说。
最难熬是跟踪一位27岁的直肠癌患者。“可能是因为年龄相仿,经历类似,很多人都会熬夜喝咖啡、偶尔一天3、4次大便。患者确诊后,整个摄制组都‘不好了’,各自偷偷去肛肠科检查。那天导演拍了一天,困得不行,硬是挺着没喝咖啡。”陈磊说,以前总以为很多疾病是中老年人的事,参与拍摄“白大褂”后,摄制组的年轻人才意识到疾病年轻化的趋势,认为“白大褂”在讲故事的同时应融入更多科普内容。
这样的科普也得到第一季中的“男神”——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生蒋熙攘的认可。
谁也没有料到,一口湖南腔、头发稀疏的蒋熙攘成为网友热捧的对象。
“听我们的安排,我们给你想办法。你现在不是要质疑我们的时候,是要听我们安排的时候。”蒋熙攘犀利的语言让观众印象深刻。他说,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是全市最繁忙的急诊科。一个科一年接诊24万人次,平均每天658人以上。急诊科有人间百态,尤其是在患者面临“死亡关卡”时,医生只有坚定地表明自己的专业判断,“心狠手辣”,才能做患者的主心骨。
片中,晚上一位42岁的男性患者进入蒋熙攘所在的急诊科。患者自述晚饭吃了大量黄豆后腹部开始剧痛,接诊医生刚开始推测是胰腺炎。当测量血压后发现患者两只脚血压不一样时,蒋熙攘判断,“可能是个夹层。”他当机立断,放弃平扫CT,将患者紧急送去做显影更清晰的增强CT,果然确诊主动脉夹层。幸亏抢救及时,患者得以保住性命。
回忆起这个案例,蒋熙攘至今心有余悸,“真的非常凶险,这样的案例给大家做了很好的科普,提醒家里有高血压的人,尤其是中年男性,别以为没症状就没事。平时一定要按医嘱服药,不抽烟不喝酒。”
“节目案例的选择,首先是能够体现科室医疗水平,其次是案例中的患者或者家属有故事,再就是具有普世价值,大众观看后能有所触动。”陈磊说。
医院里有很多硬性的东西,复杂的手术、严谨的治疗过程、真实的人性。节目组总是在其中寻找柔软的一面,让观众在感慨生老病死时,多一份对医务人员的理解,多一些对患者的温暖。
正能量的医疗片 能不能出现死亡与失败
“病人的瞳孔是散大的,其实他是直视着我的……”第一季中,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规培医生林平娜第一次参与急诊抢救,便直面死亡。
第二季中,16岁患者被机器夹断中指。再植手术中,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手显微外科规培医生温晶晶试图在显微镜下从严重受损的断指中找到一根可用的血管。医生团队们挑灯夜战,做了3个多小时手术后,依然不得不放弃。
“在医疗救治中,有很多这样的努力与无奈,我们想真实地呈现出来,但部分医院和医生不喜欢这样的故事。相较于死亡和失败,他们更想表现治愈中的成功和满意。”陈磊坦言,这是片子摄制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有时候医院与节目组双方对于如何讲好医疗故事的理解很不一样。
“如果自己都没有生死观,怎么能让患者、观众有正确的生死观?”陈磊大胆地说服院方。他说,节目组一般会坚持自己的想法,把整条线如何表现具体策划出来,尽力去说服。实在说服不了,就找深圳市卫健委来平衡双方的诉求,提出一个最优解。
“我们会把关,由法规处、伦理委员会审片,保证片子符合法律、伦理的专业规范。只要坚守这个底线,呈现方式上我们会支持节目组的专业判断,说服医院、医生尽量配合。医学是有限的,患者是有困境的,不能完全回避。”深圳市卫健委宣传教育处处长王岭说。
“其实我们也不喜欢阴郁的结局,面对死亡,摄制组的年轻人扛过来也很艰难。”陈磊说。
林平娜第一次参与急诊抢救失败,也是摄制组首次在医院里看到死亡的场景。
陈磊回忆道,那是一位大叔被送进急诊,他精神状态很狂躁,经过多轮抢救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过程导演组在中控室完整看下来,全程没一个人说话。
“一切发生得太快,突然感到生命的无常,心里很难过。”陈磊说,但同时又庆幸能记录下这样的瞬间,让更多人正确地看待生死。在后来深耕医疗内容的过程中,在各个医院都看到过死亡案例,大家慢慢平静下来,逐渐学会抽离自己的情绪。
这也是年轻医生必须面对的过程。随着节目的推进,色调明朗起来。成功对于医生和患者非常重要,于观众亦然。
没能跑赢“死神”而伤心崩溃的林平娜,在带教老师的引导下,逐渐从开始的胆怯畏缩,变得大胆独立。在后来的抢救中,主动支援,为抢回患者生命赢得宝贵时机。
因16岁少年失去手指感到遗憾难过的温晶晶,再次面对4指断离的46岁老梁,她和团队的医生们努力14小时,终于为患者断指再植成功。
敢于跟医院负责人较劲的节目组,面对患者却呵护备至。
节目组曾跟拍一名6岁的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做完骨髓移植手术不久,小患者出现多种脏器功能衰竭,最后没有闯过肺部并发症这一关。
“我们很担心片子播出后,会再次刺痛家属。”制作完这一集后,导演多次跟患儿母亲沟通,表示家属有任何犹豫,节目都可以不播出。但这位母亲说,想用这个片子作为给孩子的纪念,同意播出。
最后播出的节目中没有明确孩子的结局,配上了“日暮、晨光,和全世界都是春天”等温暖的字幕。
“很多字幕是节目组的一点私货,不是写给观众的,而是写给这些患者和家属的,希望给他们一些力量,帮助他们渡过最困难的时刻。”陈磊说。
他表示,虽然“白大褂”聚焦的是医生,但贯穿始终的理念是患者至上,一切以患者为最核心的地位。这也是节目组在摄制过程中,从医生身上感受到最深的理念。
(作者单位:省卫生健康宣教中心 深圳市卫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