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专版 天花“消亡史” 建国初期广州种痘的媒介记忆

当前版:第3版:专版
PDF原版下载
专版
03

天花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消灭的首个烈性传染病,疫苗当记首功——

天花“消亡史”

钟若曦 唐诗杨

天花病毒
天花病毒

防疫人员在全国范围内摸底排查
防疫人员在全国范围内摸底排查

早期从牛身上提取牛痘苗
早期从牛身上提取牛痘苗

20 世纪50 年代到60 年代,中国进行3 次强制性全民种痘和2 次接种行动。
20 世纪50 年代到60 年代,中国进行3 次强制性全民种痘和2 次接种行动。

天花病,俗称“出痘”,是一种烈性传染病,病势严重,病死率高,幸存者也留下一脸“麻斑”,发病和死亡率以儿童为最高,故广东民间有“生儿只算生一半,出了天花才算全”的谚语。

5世纪末,天花从国外传入中国后,不断发生流行,元、明年间尤甚。史书记载,清远县历史上有几次天花流行:“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清远县痘疫流行,死者数百。”“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2月,清远县痘症伤人。”“民国7年(1918年)4月,清远县天花痘症盛行,死人数百。”此外,“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冬,琼山县天痘盛行,婴儿死者数千计,间有老者染之也死。”民国年间全省也有多次天花大流行,民国30年(1941年),据全省不完全统计有4000多人患天花;民国35年(1946年)1~8月,全省报告天花病例1327人,死亡42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实行全民普种牛痘。由于大力推行全民种痘,天花病例数大幅度下降。1955年起全省没有天花病例报告。

“自1950年开始,中国即实施婴儿常规种痘,1978年前每隔6年普遍复种,地方有完善的卫生防疫机构,有满意的疫情报告,在小于20岁的人群中未见‘麻脸’,委员会证明中国已无天花。”这是1979年12月,全球消灭天花证实委员会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的报告中的一段话。自此,天花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消灭的首个烈性传染病。

“消灭天花,疫苗当记首功。”2019年时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副主任尹遵栋接受采访时边说边抬起左臂,露出蚕豆大的一块疤,“这就是种牛痘时留下的印记。”

1980年5月,第33届世界卫生大会建议在全球范围内停止种痘。直到今天为止,天花是唯一被人类彻底征服的传染性疾病。

全民种痘 天花疫情未再出现

明末清初,民间采取的是痘痂塞鼻法。据清乾隆四十四年(1799年)编的《揭阳县志》记载:“顺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春正月痘疫。是时,民家延医种痘,择痘之稀而平安者,取其痂贮之,临用以痂塞小儿鼻孔,吸其气而痘发,此后无夭折者。”此法以干痘痂(旱苗)纳鼻接种,医学上称为“鼻苗法”,是民间应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病的早期方法。清嘉庆年间,西方将牛痘术传入广东,利用牛痘苗接种预防天花逐步得到推广,该法是将牛痘苗接种在上臂三角肌外侧,用以预防天花。但牛痘苗传入之初,实属罕物,且价格昂贵,故其时以牛痘种于贫家儿童,待痘出饱满时,即带该童挨家逐户,取其痘浆传种他童。至民国32年(1943年),全省已有916639人接受天花疫苗的接种,占人口数的5.76%。但是,由于没有实行全民普种牛痘,天花病终未得到控制。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0年开始,全国开始实行全民普种牛痘。1950年10月12日,卫生部发布《种痘暂行办法》。次年,广东省开始全民普种牛痘疫苗。50年代预防接种的重点是天花、霍乱、伤寒及白喉等。工作任务一般由卫生防疫站统一布置,县、区、乡层层发动,各医疗卫生单位抽派医务人员与基层卫生人员一起接种。开展种痘时,医护人员和种痘员根据人口登记名册,逐家逐户种痘。1950年冬季及1951年春季,种痘运动接连举行,种痘人数6336847人,超过预定接种500万人的目标。从1952年起,卫生部要求全国每年开展春、秋两次种痘。接种对象为新生儿、6岁、12岁、18岁四个年龄组人群。广东省发布《1952年春季扩大种痘运动实施办法》,要求创造条件完成普种,一般的接种争取达到全县人口的70%以上,在冬季完成。1950~1952年,广东省全省累计种牛痘人数达3000多万人次,基本完成全省第一次普种牛痘工作,种痘率达90%以上。广东省采用由彭利牛痘苗厂研制的牛痘疫苗,该疫苗免疫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通过开展全民普种牛痘运动,天花病例从新中国成立前的数千例降至1952年的1045例、1953年16例、1954年上半年的4例,1954年下半年开始再没有发生天花病例。为了巩固已取得的成绩,从1955年起实行对新生儿、6岁、12岁、18岁的人员种牛痘,每隔6年轮种一次。

80年代,预防接种工作进入“计划免疫”时期。各地有关卫生部门建立“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手册”,各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普遍设立免疫门诊,儿童可以随时到免疫门诊接种。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消灭天花。至此,广东省停止种牛痘工作。

坚持防控 常规报告和主动监测并举

天花的监测与控制主要通过常规报告系统和主动监测实现。

1950年初,广东省卫生厅通令各级医疗机构按旬将当地疫情上报,天花作为上报的17种传染病之一。1951年,中南区公布的《中南疫情报告暂行办法》始将天花定为甲类传染病。虽然广东省从1955年起不再有新发的天花病例,但对天花的监测和控制工作一直没有松懈。卫生防疫人员对每1例报告的疑似天花病例进行排查、处理和隔离,直至排除天花病例后才解除对病人的隔离。1957年12月23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条例》,将天花规定为检疫传染病之一。1973年,广东省卫生局下发《关于严防天花从国外传入的通知》。1979年,卫生部下发《关于入境人员出示预防接种证书的通知》。1980年,省政府颁发《广东省急性传染病管理实施细则》,要求发现甲类传染病人及其疑似病人时,应用最快的方法向卫生防疫站报告,城镇最迟不得超过6小时,农村最迟不得超过12小时。

主动监测任务主要包括及时发现暴发、进行调查和追查传染源,并对暴发采取及时措施。在暴发逐渐减少或接近停止时,在高发区继续侦察并定期进行访问,直至断定传播已告终止时为止。

(作者单位:省疾控中心 省卫生健康宣教中心)

栏目:百年回眸践初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