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科普 做好五件事 预防“五十肩” 得了胆囊结石 保胆还是切胆? 别让食物“盐值”成为“健康杀手” 把握最易受孕时间  增加受孕成功几率 广东省健康自媒体联盟排行榜

当前版:第4版:科普
PDF原版下载
科普
04

做好五件事 预防“五十肩”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许咏怡

图虫创意
图虫创意

经常有四五十岁的人抱着肩膀前往医院门诊就诊,说:“医生,我膀子痛,晚上痛得睡不着,贴了膏药也不管用,我是不是得了“五十肩”啊?”患者口中所说的“五十肩”,医学名称是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发生于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因为该病好发于五十岁上下的壮年人,因此被称为“五十肩”。患者常常不能外展、上举肩膀,后伸上臂,无法完成梳头、洗脸、叉腰等动作,肩膀就像被卡住冻住一样,因此也称之为“冻结肩”。

肩周炎主要是因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如伏案工作等导致肩部肌肉韧带劳损而产生。此外,肩关节急性外伤后不积极治疗或治疗不当,肩关节周围附着肌肉血供变差,形成硬结、触痛点,也是肩周炎产生的重要原因。中医方面,风湿寒邪侵犯引起的肩周疼痛也是肩周炎的外在病因之一。总体上讲,肩周炎与肩部的劳损、受寒、肩部的慢性炎症息息相关。如果身体长期处于上述状态,即便年龄没有到五十也会得肩周炎。预防肩周炎可做好以下五件事。

一、入秋后注意防寒保暖

寒冷湿气侵袭机体,可造成肌肉软组织的小血管收缩,使局部血液循环变差,组织的酸性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清除而发生堆积。这些酸性代谢产物,包括乳酸、5-羟色胺、致痛物质P物质(一种神经肽)及缓激肽等,聚集形成“酸汤池”,使肌肉组织受酸性物质刺激而发生痉挛,久之则引起肌细胞纤维样变性,肌肉之间形成硬结,产生局部突触反射而引起疼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避免肩部受凉,避免外感风湿寒邪的侵犯。比如,入秋之后可以开始穿护肩睡觉,这样可以避免夜间翻身后裸露在被子外面的肩膀受凉;入冬之后尽量穿高领衫、保暖内衣,系围巾以及戴防风帽,避免裸露肩颈部位受寒,对肩关节具有较好的防护作用。

二、改变不良姿势和生活方式

长期在电脑前伏案工作或长时间低头玩手机,都是引起颈肩部疼痛,颈肩部肌肉紧张、劳损的重要因素。除了减少使用电脑和手机的时间,选择高度与手肘关节屈曲度一致的电脑椅之外,在电脑前连续工作1小时,应休息10分钟,起身活动颈肩部,做耸肩运动,从而保持颈肩部肌肉周期性放松,减轻肌肉紧张或长期肌肉挛缩所致的肩部疼痛。有长期单侧手提或肩扛重物习惯的人,要及时避免这类动作。有条件者可采取其他方式搬运重物,如便携式拉杆小货车等,避免直接肩扛或肩背重物。肩背产生不适感时采取按摩或拉伸等舒缓肌肉方式缓解。

三、加强肩部肌肉的锻炼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度最大的关节,因此容易产生各种撞击伤和劳损,为避免意外冲击导致的肩袖损伤或撕裂,平时应适当活动肩关节并锻炼肩部肌肉。可经常练习太极拳、八段锦,或使用小区内的简易高低杠锻炼,或在家里进行双臂悬吊,或使用拉力器进行肩颈部肌肉拉伸、上举哑铃以及弯腰双手摆动等运动。运动时需要注意控制运动量,运动时间并非越久越好,建议每次运动不超过半小时。双侧肩关节同时锻炼,而不仅锻炼有肩周炎的一侧。既往有肩袖损伤情况者,要避免肩部大旋转的锻炼动作,以免造成肩袖的撞击加重,引起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二次损伤。

四、加强维生素D的摄入及阳光照射

维生素D的缺乏与老年人骨骼肌肉萎缩、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人体皮肤在夏季可以合成大量的维生素D,而在其他季节则还需要额外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D。有研究结果显示缺乏维生素D的老年人,肌肉量明显减少,由此所致的慢性疼痛及活动功能障碍明显增加,相关的肩周炎发病率也升高。因此,肩周炎患者需要积极补充维生素D,增加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摄取,如蛋黄、牛奶、鱼肝油及干香菇等。蛋黄中胆固醇是皮肤在阳光照射后合成维生素D的原材料,建议健康的中老年人每日进食一枚鸡蛋,对于有严重冠心病和高脂血症的患者,建议每周进食鸡蛋不超过3枚。同时还应增加阳光照射,以促进骨骼和肌肉的健康,减少因缺乏维生素D而导致肩周炎发生。

五、合并其他慢性疾病者及时治疗

研究发现,糖尿病、颈椎病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肩周炎。因为高血糖会使组织的抗氧化应激反应减弱,从而使局部容易发生慢性炎症反应;颈椎病患者因为长期肌肉紧张挛缩,导致肩关节附着肌肉受累引发肩周炎。因此,对于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应注意控制血糖,通过合理的运动锻炼降低血糖,必要时服用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从而减少肩周炎的发作;颈椎病患者,除了改变不良姿势、生活习惯外,平时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做颈部保健操,轻揉酸痛处,减轻颈肩肌筋膜的受累,进而减少肩周炎的发作。

(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 万丽)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