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医生的工作日常
发热门诊医生徐德华正在问诊
在你的印象中,医生是什么样子的呢?是一个生命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遇见的第一个人?是一袭白袍,面遮口罩,眼神里总是透着令人信服的光?是无影灯下,手执柳叶刀,冲锋在前,与病魔抢夺生命的身影?
在“中国医师节”这一特殊的日子,让我们一起走进广州中医药大学惠州医院(惠州市中医医院),看看医生们日常工作时的模样。
场景一:发热门诊
“请问你有发烧咳嗽的症状吗,有没有去过中高风险地区?”发热门诊值班医生徐德华正在接诊一名发热患者。通过问诊等每个环节,“坚决不让一名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在发热门诊第一个关口遗漏。”今年51岁的徐德华说。面对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发热门诊是医院最前锋的“监测哨”,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是24小时坚守在第一防线的战士。
在室温达到35℃的8月,徐德华在诊室里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严阵以待。为了节约防护物资和时间,也为了不耽误病人就诊,他每天从上班到下班,尽量不喝一口水不上一次厕所。“我是一名医生,面对疫情我们责无旁贷。再危险,我们医护人员都会上,义不容辞地冲在一线,牢牢把好医院的关口。”
场景二:儿科住院部
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儿科医生张伟雄,来到病房里在为患儿做检查。“宝宝还有哪里不舒服呀?”面对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病情的孩子,他细致耐心地进行问诊、查体。摸摸孩子的肚子、用听诊器听一听心肺……对于儿科高强度夜班模式,他已经完全适应了。在他看来,夜班不仅考验医生的临床经验,更是对医生的精力和抗压能力的磨炼。自己平时会通过运动的方式,增强体质和调节心理。
很多人认为,儿科压力大、责任重,大多数医学生都不愿意选择儿科。张伟雄原本不是学儿科的,却因为喜欢小朋友,义无反顾选择了现在的工作。他说看到小朋友们欢乐的笑脸,自己觉得很有成就感。
场景三:急诊科
救护车的警笛声、急救床轮子转动的声音、医护人员急促的脚步声……在急诊科,经常上演着生死时速。
在黄上儿看来,急诊往往是一所医院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医院抢救生命各种力量的集合,急诊科医生就像一群“特种兵”,每天要应对各种紧急、繁重的救治任务。除了要有专业功底外,还要能随机应变。
问到为何会选择这个职位,从事14年急诊医生工作的黄上儿笑着说,自己作为家里第一个大学生,填报志愿的时候就毫不犹豫选择医学,立志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好医生。
场景四:门诊
在门诊,总有一群医生,为了不耽误患者看诊,经常一上午一口水都顾不上喝,总是很难按时下班。
已经是下班时间,但名医堂的候诊区仍有患者在等候。内分泌科主任林惠京顾不上吃午饭,她仍然耐心地为患者认真检查,温声和患者交流着。这是林惠京从医30年来,一个普通的工作场景。
“虽然没有很好地休过假,没有很好地睡过安稳觉,但看到一个个病友康复出院,看到自己培养的年轻医生及学生成为有作为的专业医生,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林惠京的话语里,道出了她的医者初心,诠释了她的职业操守。
场景五:手术室
进入手术室,仿佛进入一个绿色的世界,没有喧哗,甚至有些寂静。准备手术器械、小声询问、然后麻醉……一切在静静地进行着。
上午10时左右,外科主任陈锭光已经结束了两台手术,开始准备上第3台手术。陈锭光说,有时候一天要轮轴转5、6台手术。有的手术快则一两个小时,有的则长达十几个小时。在这期间,不能接电话,不能休息,更不能吃饭,甚至连喝水都没有时间,这种情况对外科医生来说是家常便饭。“说不上累,但压力还是有的。病人把身体交付给我们,我们就定当全力以赴,才不会辜负他们对我们的信任。”陈锭光说。
场景六:检验科
夜深人静,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惠州医院,还有一群忙碌着的身影,他们就是检验科的工作人员,为了及时检测标本,他们采取全天轮岗,保证24小时工作不间断。
N95口罩、护目镜、全套防护服、双层乳胶手套……穿戴整齐后进入核酸检测实验室,往往一待就是7、8个小时,脱下防护服时,汗水已经打湿手术服,人也几乎“累瘫”。然而时间就是生命,为了争取宝贵的时间,尽早出检测结果,他们总是坚持再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