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氏三代:掌一门技术 守一方健康
年轻时的梁仁济
梁永健(右)上门访视
在广州市番禺区宁静的狮子洋畔、美丽的莲花山脚下,石楼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全科主治医师梁永健有着这样的一家人,他们三代从医,凭着扎实的诊疗技术,用初心与传承践行济世情怀,守护着一方群众的健康。
薪火燃起 济世从医
梁家的济世情怀,源于梁永健的爷爷梁仁济,他是黄埔军校随军军医。在革命年代还是个青年的他,就在国民军内当起了随军护士,由于性格沉稳、刻苦内敛、无畏脏累,他很快受到当时一名老军医的赏识,被收为徒弟,由此踏上从医之路。
战争年代的生活居无定所、不分日夜,伤员会不分时候被送到卫生所,卫生员随时被安排随军队前进或撤退,在这样的环境下,梁爷爷一边跟着师傅诊症治疗累积经验,一边阅览各类医学书籍夯实基础,就这样,他很快能独当一面,成为一名正式的军医。
新中国成立后,他带着妻儿到了深井(现黄埔区)开起诊所。在莲花山开发时,梁爷爷听从安排,成为莲花山医院的“开荒牛”,他温文儒雅、医德高尚,在妇产科、儿科的诊疗上有着很高的造诣,令他在石楼莲花山地区,乃至东莞周边享有盛誉,即使当时60、70年代交通不发达,东莞很多居民也会坐船到莲花山看病。梁爷爷还被莲花山群众称颂为“妇儿科圣手”。
薪火接力 与医相伴
梁永健医生的爸爸梁子康,是一位中共党员。因偏好物理化学,也受到自己爸爸的从医影响,他虽然没有选择临床医疗专业,但选择了就读检验专业。毕业后的他也回到莲花山医院。
碍于当时医院连基本的检验设备都没有,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下,医院安排他转至药房学习配药。在医院组建制剂室时,梁爸爸作为业务骨干与同事一起去新会某医院制剂室学习,回来后,他每日与瓶瓶罐罐为伍,开始了漫长的制药之路。就这样,梁爸爸接过梁爷爷的棒子,成为与医生相伴的药剂师。
薪火传承 三代从医
如今已经55岁的梁永健已服务莲花山群众38年,是土生土长的莲花山人民家庭医生。小时候,在爷爷的熏陶下,他已对医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小小年纪就爱看爷爷那些古文医书,这为他中医学习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为一个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师,只懂得使用中医知识治病显然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他毅然报读并完成了临床医学的继续教育学历课程,还通过短期在岗培训,考取全科医师的资格,当起莲花山地区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无论是散步走在路上,还是在外出吃饭餐桌上,抑或不分日夜的电话中,总会听到这样的话语:“健医生,我身体哪里好像有点问题,你说怎么办才好呢?”梁永健每次都不厌其烦地逐一解释,对需要辅助工具检查的约到单位诊疗,对发现问题比较大的协助联系上级医院就诊……就这样,梁永健借着从小就生活在莲花山的优势,凭着几十年来累积的扎实临床经验和医德口碑,建立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家庭医生”形象。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五十多岁的梁永健,和年轻的医生一样值夜班。他上门排查、负责密接人员的健康管理、到隔离酒店值班、在发热诊室坐诊……其他年轻医生能做的,他一样都没有落下。有一次,单位在下班后收到紧急且须短时间内完成的排查任务,他主动与同在单位的妻子分担一个片区任务,与另外两组同事快速地按时限完成工作,守护好基层防控“安全门”。
有朋友曾经调侃他“你都那么大年纪了,整天都见你走家串户,苦累的活交给年轻人吧。”他只笑笑道:“钟南山院士80多岁为了疫情防控也要经常走遍全国啦,我虽然没有钟院士那么伟大,但我爷爷教导过‘医者,须有一颗仁心’,他近70岁还在医院值夜班,半夜还在镇内各村出诊。对比我爷爷,我算得了什么。学医几十年,总干点什么才对得起这身白衣吧。”
一个朴实的家庭,怀着一颗仁心,三代从医,没有济世情怀很难做到。子承父业,薪火相传,他们用纯粹的医者初心、实际行动及扎实的医疗技术坚守与接力,把医学传承百年,乃至更久。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