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新闻 心脏全程跳动 血流不断 省医5G“互联网医院”上线 计划订单定向培养医学卫生人才 让健康“声”入人心 “疫问一答”  同心战“疫” 新闻速览

当前版:第2版:新闻
PDF原版下载
新闻
02

中山一院团队成功完成世界首例无缺血心脏移植手术

心脏全程跳动 血流不断

梁嘉韵 彭福祥 刘星亮

医护人员正开展无缺血心脏移植手术 刘星亮 摄
医护人员正开展无缺血心脏移植手术 刘星亮 摄

心脏移植手术中全程血流不中断、心脏不停跳……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在广州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世界首例“无缺血”心脏移植手术获得成功,这是中山一院“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继应用于肝移植、肾移植后,首次应用于心脏移植领域。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保健委员会原副主任黄洁夫表示,此次心脏移植获成功,再次证明了“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的成熟与革新,希望中山一院再接再厉,为中国器官移植技术走向世界舞台的高峰作出新的贡献。

美国布莱根妇女医院移植外科主任Stefan Tullius认为,这是器官移植的一个里程碑,将提高器官质量,增加器官的利用率,同时为进一步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对移植免疫的影响提供了基础。

探索“无缺血”心脏移植

在传统移植手术过程中,心脏必须离体、停跳及冷藏,不可避免会发生心肌缺血损伤,而心肌缺血是影响患者预后最重要的因素,可导致术后受体心脏功能不全,心脏无功能,甚至病人死亡等严重后果。

中山一院副院长、器官移植科学科带头人何晓顺介绍,由于心脏是对缺血损伤最敏感的器官,若离体缺血时间超过6小时,手术风险将大幅增加。如何破解心脏移植过程中的缺血损伤难题,一直是全球科学家的重点研究方向。

因为心脏独特复杂的生理特性,从理念萌生到临床转化,“无缺血心脏移植”比无缺血肝肾移植尤历经艰辛。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心脏在“全过程”中保持“无缺血、鲜活有力的跳动状态”。其次,在心脏跳动状态下,传统的心脏移植手术方式,尤其是获取和吻合部分是否能顺利进行。最后,是人、心、机器的统一和谐。

中山一院器官移植科、心脏外科、体外循环科及手术麻醉中心等多学科团队组成联合攻关小组,经过两年多的艰辛探索,进行了几十例大动物实验,从零开始,不断设计、摸索、验证与优化灌注手术方案,最终探索出了一套全新的心脏移植技术流程,并将该技术命名为“无缺血心脏移植术”。该技术的成功应用,意味着之前预判不能应用的边缘供心有可能成为更多患者的福音;同时可能将现有的供心功能评估阶段提前,“大幅度提高心脏移植预后”。

心脏移植全程“无缺血+不停跳”

一切准备就绪,心脏移植团队正等待着一位合适的患者出现。5月24日,67岁的福伯在中山一院就诊时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脏核磁共振、超声心动图、血液检验结果都提示福伯的心脏已进入了终末期,心脏最重要的动力来源——左心室的收缩功能已经减退到正常水平的四分之一,同时,他还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肺动脉高压、肾功能减退等基础病变。

6月26日下午2时,福伯和受体捐赠者同时进入手术间。福伯首先接受了漂浮导管检查,经过测量,福伯的肺动脉压力虽然仍偏高,但已经下降到可以接受手术的程度。在对福伯的巨大病变心脏进行切除的同时,供体获取组的医护人员们则在有条不紊地获取供体心脏。在为供体心脏特意设计的一套灌注及保温系统帮助下,供体心脏在器官槽内鲜活有力地跳动着,一刻也没有停顿,并且保持着正常体温,被顺利转运到受体手术间。

手术台上,医生带上特制手套,将供心自转移槽内小心移送到福伯的心包腔内,并进行供心吻合;手术台下,麻醉科团队时刻监测着福伯的呼吸、循环和神经系统状态,调整着用药;体外循环团队则进行体外循环下全身其他脏器功能的维护和保驾护航;护理团队有条不紊地做好设备机械管理、持续有效保温、管道护理等工作。

“无缺血”心脏移植手术历时4.5小时,术后36小时,福伯拔除了气管插管,多次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心肌缺血表现,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射血分数从术前的16%升至78%,术后肺动脉压力下降理想。目前已渡过了术后早期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关,心脏和各个脏器功能都顺利恢复,近日可出院。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