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通生命通道
铃铃铃……6月5日,凌晨2时40分,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广州市慈善医院)(以下简称“芳村医院”)忙碌的急诊科,电话铃声再度响起。
“有一名来自高风险区域的胸痛患者正被转送过来。”电话那头120中心通知道。接电话的护士立即通知发热门诊准备收治病人,同时必须按最高标准做好防护。
自6月3日广州市荔湾区南片区实施管控措施以来,位于封控区域的芳村医院成为收治荔湾南片区各类急危重症病人的主要医院之一,全院546名医护人员、143名工勤人员坚守工作岗位,医护人员实行“三班倒”应对医疗保障工作任务。此外,为满足封控区群众不同就医需求,广州多家医院全力支援,用医者初心打通了一条生命通道。
与“死神”抢人
休息不到3个小时,芳村医院心血管科主任李松又换上了一身防护服,走进了手术室。
等待手术的,是胸痛已经超1小时的55岁患者胡女士。在发热门诊预检分诊时,结合心电图及症状,高度怀疑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超急性期。当时患者已是“呼吸急速、大汗淋漓、意识淡漠”。
考虑到病人意识不清、双眼凝视、右下肢抽搐,李松决定尽快完善头部和胸部CT,以排除高血压脑病或中风的可能。为排除新冠肺炎,还为病人做了核酸检测。
“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情况瞬息万变,进入手术后,李松迅速实施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顺利植入导管,同时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经过抢救,手术于凌晨5时45分顺利完成,因为前降支近段完全闭塞,医生为胡女士植入了2个冠脉支架。
但是,正当准备更换转运呼吸机时,患者的外周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至60%,心率140多次/分钟,血压220/120mmHg,pH值为6.3,血气分析提示严重代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全身湿冷、脸色发绀,出现急性左心衰的表现。根据以往的文献报道,这种情况下患者的生存率不到10%。
李松的心一下子收紧了,立即启动多学科联合抢救应急预案!麻醉科医生迅速到位,气管插管一次成功;心血管科和麻醉科医生一直轮流用手捏呼吸气囊,有效改善患者的氧合。
经过1个多小时的抢救和观察,胡女士的血氧饱和度逐步上升,生命体征终于恢复到基本稳定,并于7时30分转到心血管科在疫情期间专门设置的隔离病房监护与治疗。重症医学科护士马世红来到病房,与心脏科和麻醉科医护人员反复为患者吸痰、导尿,调整呼吸机参数,直到她呼吸平稳顺畅。
下午4时许,胡女士已经完全清醒,虽然还不能说话,但她的眼神中充溢着对医护人员的感激。
这样的生死时速,在芳村医院不断上演。据悉,从6月1~12日,芳村医院已收治48名待排查的重症患者。6月4日以来,发热门诊和急诊每天接诊病人超过200人次。此外,针对区域内群众最突出的需求,医院特别开设肿瘤化疗门诊,血液透析中心也在完成原有病人透析治疗的基础上,额外陆续接收11名外院透析病人。
畅通“生命通道”
6月12日,是端午假期的第一天,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医生曹亿、护士袁德浩来说,这一天的记忆,就是出车6趟,穿脱防护服12次。“如果粽子有味道,那一定是消毒水的味道。”曹亿打趣地说。
据悉,广州市不断充实管控区域医疗服务力量,其中向荔湾区南片区域支援9辆负压救护车、54名急救医护人员,配合区域内120网络医院,对发热或伴有其他疑似症状患者、危急重症患者进行院前救治和转运。“特殊时期,很多人因为怕添乱,都是等到最后一刻才愿拨打120。每次见到他们耐心等待、配合转运,还不忘向我们道声‘谢谢’的时候,心里真的很暖。”医疗队护士杨少豪表示。
在高风险区出急诊救护车,安抚病人不安情绪的难题也常有发生。
对此,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住院医师黄帅记忆深刻。“病人是有咳嗽症状的一家三口。在转运期间,老人家的血压升高,在车上突然需要小便,情急之下,老人家的儿子也因失去耐心而情绪激动。”
救护车上空间有限,狭小且闷热,医护人员只能弓着腰为老人家进行降压,协助他在救护车上小便。做完这些,黄帅和同事已是一身的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对他们要更有耐心。”黄帅表示,疫情期间,作为医护人员,大家都能理解病患的担忧,需要互相体谅,才能共渡难关。
(作者单位:广东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