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到最前线围猎病毒
“龙舟水”又袭来,倾泻在临时采样点的帐篷上。帐篷下,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习以为常,继续有条不紊地开展核酸采样工作。一旁,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东升社区工作人员协助支撑帐篷,刚刚采样结束的外卖小哥拿起扫把,帮忙排掉帐篷上的积水。
这是广东省部分地市开展大规模核酸采样的一个缩影。自5月21日以来,广东省接连发生本土新冠肺炎疫情。为充分发挥核酸检测“排雷”作用,广东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新冠病毒检测工作专班印发通知,部署相关医院、国家公共检测实验室、部分第三方检测机构,做好大规模人群核酸筛查准备。根据疫情形势,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启动应急预案,连日来组派多支支援队,奔赴广州市、佛山市等地,开展大规模核酸采样工作。
分秒必争和病毒赛跑
5月21日,一张广州市荔湾区核酸采样点护士汗水湿透白大褂的照片在网上流传,网友们称赞她是“最美白衣天使”。照片中的主角——荔湾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护士李佩真对此一笑了之。值勤8个多小时,回家换下脏衣服后,她又马不停蹄地跟着队伍,赶往下一个核酸采样点。
“我报名”“我请战”“有需要,我们随时上”……连日来,广州市当地各大医院医护人员积极响应号召,纷纷请战支援核酸检测采样工作。
一个星期以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医务处副处长张琰、护理部副主任王灵晓几乎24小时抱着手机。让他们无比感动的是,在该院采样支援以及调度保障的微信群里,无论自己何时发出指令,几乎每位“战友”都是秒回,“经常是头一天深夜或第二天清晨接到具体支援任务,但所有人都能立即行动起来,无条件配合”。
“看到群众在排队,我们就很心酸。”湿透了4套洗手衣,广东省人民医院核酸采样支援队队员才肯换班休息。面对外国友人,他们以良好的沟通能力提高工作效率;面对小朋友,他们用歌声逗孩子们开心。和病毒赛跑,他们分秒必争。
“硬核”装备火力全开
近日,一架载着生物样本的多旋翼无人机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东省应急医院)起飞,只用了10分钟便抵达位于广州国际生物岛的金域医学总部实验室。这是广东首条启用的检测样本无人机配送航线,以往用车辆运输需要30分钟。
在“排雷”前线,广东火力全开,用“硬核”装备筑起一道坚强防线。5月29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派出3辆“移动实验室”前往佛山支援核酸采样工作,就地采样、就地检测,可实现最快45分钟出结果。其中,就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派出的“移动方舱实验室”。该院医学工程部主任朱庆棠介绍,实验室每天检测样本数量可达3000人次,最快40分钟可完成一次检测。
“‘猎鹰号’方舱实验室紧急启动,赋能抗疫。让我们齐心协力,坚决打赢广东这场疫情防控的硬仗。”从6月3日起,广东4个“猎鹰号”气膜方舱实验室全部投入使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为其鼓劲。据介绍,这些实验室全天候运转,目前每个实验室日检测产能可达3万管,总产能超12万管,且可保证24小时内发布结果。
“广东力量”持续注入
“31天大的宝宝黄疸加重,群内是否有医生可以帮助?”近日,广州市荔湾区广钢新城小区居民李女士在邻里微信群发出求助信息,因为小区被列入封闭管理范围,她带孩子出入就诊较为不便。
看到这一情况,住在同一小区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副主任梁立阳立即联系了李女士,并在详细了解宝宝的情况后给出了专业建议,安抚了新手妈妈的情绪。
因疫情防控需要,不少医护人员需要居家隔离。“不甘寂寞”的他们纷纷亮出身份,以各种方式在社区“上岗”。其中,来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多个科室的医生,还会在小区的医疗组群里进行“多学科微会诊”。
为全力做好重点区域医疗保障,广州市还出台了荔湾区南片医疗服务工作方案。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陈斌介绍,该市在荔湾区封闭封控管理区域建立三级医疗服务网络,通过上门诊治、上门送药、追踪巡诊等方式,满足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需求。同时,从各大医院抽调135名医疗业务骨干,进驻9条街道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小时全力保障封闭封控管理区域内群众的医疗救治。
在最前线,暖心的“广东力量”持续注入。“妈妈,你看,小猪佩奇。”一位跟着家长参加核酸采样的小朋友指着一名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说。引发小朋友关注的,是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护士殷星星。扮“小猪佩奇”,是该院支援荔湾核酸采集小分队送给小朋友的儿童节惊喜。
广州市海珠区鹭江村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的医务人员主动请缨,到该村进行检测。受该院支援荆州抗疫期间牺牲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王烁精神鼓舞,他们要求接最重的任务、“啃”最硬的骨头,做到党员先行、王烁志愿服务队先行。
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有2名隔离治疗考生在这里完成高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院长雷春亮说,医院协调安排了专属“考场”和“监考人员”。这个“考场”设置在独立且符合隔离条件的一个区域,不会有人打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