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综合 广东人口发展进入重要转折期 广东预防接种变迁与发展 从云端到脚下广东守初心办实事

当前版:第3版:综合
PDF原版下载
综合
03

广东预防接种变迁与发展

省疾控中心 钟若曦 黄琼

20世纪90年代,防疫站医务人员为儿童喂服糖丸。来源:广东省志
20世纪90年代,防疫站医务人员为儿童喂服糖丸。来源:广东省志

新冠疫苗接种  莫星辉  摄
新冠疫苗接种 莫星辉 摄

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近一个世纪以来,广东省预防接种工作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广东多年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通过实施预防接种,广东成功消灭天花,连续28年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连续18年无白喉病例报告,2012年实现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的目标,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16.72%下降至2013年的0.97%,麻疹、乙脑、流脑、甲肝和风疹等疾病控制在低水平。

计划免疫前期(1949年—1977年)——普种牛痘,消灭天花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提出的“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把预防和控制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列为首要任务,积极组织开展预防接种。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先后发布《关于发动秋季种痘运动的指示》及《种痘暂行办法》,要求在全国施行免费种痘。

广东省卫生防疫站把普种牛痘疫苗作为1952年重点工作,当年基本完成全省普种牛痘,过去每年数以千计的天花病例数直线下降。1954年下半年起,广东没有天花病例报告。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证实天花已被消灭,次年世界卫生大会建议在全球范围内停止种痘。天花是世界范围被人类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也是至今唯一一个被人类彻底征服的传染病。

20世纪50年代,除了开展大规模牛痘苗接种,广东省还开始使用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卡介苗和百日咳菌苗等。60年代开始使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和麻疹减毒活疫苗。70年代逐步推广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百日咳混合疫苗、白喉类毒素等。我省免疫服务方式不断优化,服务内容不断扩大,疫苗种类不断增多。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广东省也向消灭脊灰的目标前进。

计划免疫时期(1978年—1998年)——建立冷链,扩大免疫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随着我国加入世界卫生组织扩大免疫计划(EPI),广东省免疫预防工作进入迅猛发展时期,逐步形成常规免疫、强化免疫以及应急免疫相结合的免疫策略。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5年):加强计划免疫基础建设。1978年,我国全面实施计划免疫,为儿童普及接种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百白破疫苗(百破疫苗)等四苗。1984年底,原广东省卫生厅成立冷链系统办公室,建立我省第一条疫苗冷链设备,加强计划免疫工作人员培训,初步形成自上而下的计划免疫网络体系。冷链系统全面运转,彻底改变传统的突击接种方式,实现城镇市县按周接种、农村地区按月或双月接种,大大提高接种率和接种质量。乡村医生背着“疫苗冷链包”,到广大农村地区,定时对适龄人员进行接种。

第二阶段(1986-1990年):普及儿童免疫。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布实施,从法律上保证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广东疫苗接种门诊进一步完善,儿童接种率不断上升。1990年实现省、县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

第三阶段(1991-1998年):控制和消灭疾病。1988年,广东省确定以消灭脊髓灰质炎为中心带动计划免疫工作全面发展。1993年12月开展33轮强化免疫工作,为4岁以下儿童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自1994年1月至今,广东未发现脊髓灰质炎野毒株引起的病例。

免疫规划时期(1999年—2015年)——疫苗选择多样,居民接种便利

随着医学生物技术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造老疫苗,开发新疫苗”的全球儿童疫苗计划实施,更多新疫苗用于预防疾病。除儿童外,成人也有更多疫苗可选,广东也从计划免疫迈向免疫规划时代。1999年,原卫生部召开全国免疫规划管理工作研讨会,确定“普及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为中心,逐步将风疹、腮腺炎和其他新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的工作目标,不断增加自费疫苗的选择种类。

2001年起,广东省陆续将乙肝、乙脑、风疹、甲肝等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建立全省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免疫规划工作正式迈向信息化。同时,不断增加投入,用于第一类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和群体性预防接种。2007年,国家正式将免疫规划疫苗种类由7种扩大到14种,预防的传染病由8种增至15种。广东逐步构建以“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分步实施”为原则的免疫规划方式,完善督导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先后开展2轮的冷链系统和数字化门诊建设,升级接种门诊疫苗运输等设备与接种服务质量。

免疫开新局(2016年至今)——加强数字化建设,每支疫苗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随着社会对免疫规划工作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广东省委省政府着力保障疫苗安全,提供更优质的接种服务。结合“数字政府”建设,以更高标准建设全省疫苗冷链系统、实现疫苗“五码联动”以及开展接种门诊标准化建设等工作。

2020年底,广东省完成全省疫苗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科学划分各功能区域,确保门诊建设面积,彻底改变既往门诊“进门靠挤”“排队靠站”“打针靠围”的现实困难。

通过数字化建设,实现疫苗信息化管理,减少过程中的人工登记、清算、核对等工作,确保安全接种。全省疫苗流通和接种管理信息系统成功上线,完成与国家药监局疫苗追溯协同平台无缝对接,实现受种者编码、疫苗追溯码、冷链设备编码、接种单位编码和接种医生编码的“五码”联动,保证每一支疫苗来源去向清楚。

实施“民生实事”工程,全省90家疾控中心改扩建疫苗冷库,77家市县疾控中心配备全新疫苗冷藏车,1433家预防接种门诊配备1433座后补式冷库、4299台智能医用冰箱,实现疫苗储存、运输和使用全程实时温度监控和异常即时预警。目前我省扫码覆盖率疾控机构达100%,接种单位达99%以上,位列全国前列。

今年,广东在保证6000万儿童常规接种前提下,有序、稳步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如今,手机就能预约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接种服务不断提升,全省疫苗异常反应监测得到持续加强。

(指导专家:省疾控中心免疫所所长 孙立梅)

栏目:百年回眸践初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