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幸福的密码
——记第二届广东省文明家庭蒋文新家庭
蒋文新一家三口
广东省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的蒋文新自从医以来,一直从事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妻子黄英在一线临床护理岗位,除了出色完成本职工作外,还把家料理得很好,用理解和支持成就蒋文新的事业。
“铺一条路,救一条命”
1月16日上午,蒋文新接到参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经蒋文新等人的努力,患者病情得到缓解。事后,他和妻子黄英回忆起这场抢救,仍感到后怕,因为当时他只戴着N95口罩、防护面罩,穿了一件普通手术隔离服,感染风险极高。
带着组织的嘱托和妻子的叮咛,蒋文新和疫情“较上了劲”,先后在广州、珠海、湛江、深圳、惠州、韶关、肇庆、汕头等地机动执行救治任务,2月10日又加入广东支援荆州医疗队,负责临床重症救治指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2月11日,因赶不上客机航班,蒋文新便乘坐货机,和救援物资一起被“运”到湖北。
来不及休息片刻,蒋文新被任命为广东省援荆医疗队临床救治组组长,既是救治专家也是指挥调度大将,更是事必躬亲的一线医生,他走遍荆州各县市区定点医院查看危重病人并考评医院救治能力,针对危重病人转运条件高的客观因素,向广东省卫健委领导提出调派中山市人民医院ECMO(体外膜肺氧合)团队,支援荆州加快落实集中收治。
2月20日凌晨,监利县中医院一名危重症患者实施ECMO手术后,需立即转运到荆州市中心医院的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两地相距100公里左右,远程转运危重症患者,风险重重。转还是不转,众人意见不一。蒋文新态度坚决果断:“不做肯定会死,做了不一定能活,但至少有活的希望。我们要做的就是铺一条路,救一条命!”他带领团队,全程驱车保驾护航,耗费近12小时完成国内首例新冠患者远程ECMO转运救治。蒋文新团队仅用19天帮助荆州江陵县清零,总体救治成功率超过96.6%,提振了当地医护人员和民众战胜疫情的信心。
在摸查荆州县市区疫情过程中,蒋文新注意到大片农田被荒芜。向组织汇报后,他率领团队配合CDC队友采集大量核酸证据并利用大数据分析,在得到疫情风险值在安全范围的结果后,就在三月上旬第一时间向上级建议荆州及时转入复工复产。
“有空陪我去东湖公园散步,就很开心”
丈夫支援荆州,黄英也奋斗在抗疫前线,负责广东省人民医院门诊预检分诊和新冠肺炎筛查。2月27日,黄英因每天长时间超负荷工作,累倒在岗位上。蒋文新得知情况后,焦急、愧疚涌上心头,却无法返回照顾妻子。对此,黄英没有半点怨言,还劝慰蒋文新安心工作,她懂得荆州人民此时比自己更需要他。
因为工作原因蒋文新经常早出晚归,在家的时间少。经常夜里两三点接到电话就赶往救治现场,很晚才回到家,但不管多晚回家,妻子总会准备好热茶热饭等着他。黄英多年来一直默默奉献,相夫教子,照顾全家。黄英的贤淑与付出得到前省政协主席吴南生题诗赞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不能陪伴妻子,蒋文新也时常愧疚。只要回到家,他就马上系上围裙,拖地、洗衣、帮忙做饭,尽可能多做些家务,减少妻子颈腰椎突出产生的病痛。他每年尽可能争取和妻子同时休假,一起去旅游,多陪伴妻子。
黄英说:“自从儿子初中开始住校,丈夫又经常出差或加夜班,我自己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一个人散步。散步时,看着别人出双入对,心里很是羡慕。”她时常感到孤独,也会有小情绪,希望丈夫哪天有空可以陪她去东湖公园散散步。丈夫却无奈地说,可能要等到退休以后才有空。尽管黄英觉得丈夫陪散步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心里偶尔会有些小埋怨,但是每当看到丈夫回来很累很疲倦地说肚子饿,善良的她顷刻间气就消了,立刻给丈夫煮一锅青菜鸡蛋面,然后把切好的水果递给他,有时也会做盘他爱吃的白灼虾,提前剥好,让他吃的时候更方便。“看着他吃得那么香,我感到很踏实,很满足。”言语间,黄英的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
“我对婆婆好,就是对丈夫好”
蒋文新夫妇不仅感情甚笃,也是长辈眼中的好儿女。
夫妻俩对住在韶关年近八十岁的老母亲非常关心,为了方便联系和随时了解老人身体情况,在征得母亲同意后,给家里装了摄像头,为耳背的母亲安装了助听器。老人家不习惯城市生活,喜欢待在老家,蒋文新夫妇顺从了老人意愿,经常定期探望,给钱给物。
因蒋文新工作繁忙,黄英会经常帮助婆婆添置一些生活用品,婆婆因膝关节劳损长期依赖吃止痛药和搽外用药,黄英一直负责购买和指导婆婆使用药物,并且每年亲自给婆婆送生日礼金,婆婆也很喜爱黄英,逢人就夸媳妇贴心、孝顺。黄英常常说:“我觉得对婆婆好,就是对丈夫好;对丈夫好,也是对父母好。”
琴瑟和鸣,报李投桃。同样,蒋文新对待岳父岳母也关爱有加,极尽孝道。每年,他都会定期为两位老人安排体检,只要有时间就打电话对两位老人嘘寒问暖,上门探视;对于如何加强岳父母身体保健,他也会量身定做,给出一些科学的专业建议。
“我负责照顾好妈妈,等您平安回家”
说起教育孩子,蒋文新、黄英一直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直注重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同时也注重对儿子独立精神的培养。
在父母的影响下,儿子蒋宗晟自小养成爱读书、爱思考的习惯。报考大学填志愿时,蒋文新建议儿子填报离家遥远的吉林大学,其意就在培养儿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在儿子报考研究生时,蒋文新建议儿子走出国门看看,于是蒋宗晟报考了悉尼大学。
今年因疫情导致暂时无法去澳洲上学,蒋宗晟一边在家上网课,一边替父母守着“小家”。原本没有干过家务的22岁的他一夜长大,在家照顾陪伴母亲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变成了家务全能手,拖地洗衣、买菜做饭样样不在话下,并且安慰父亲道:“您安心在前方战斗,我负责照顾好妈妈,我们一起等您平安回家。”
蒋文新、黄英这样一对平凡夫妻,相濡以沫、善良踏实,用理解和包容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幸福。
(作者单位:广东省直机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