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冷冻食品发现新冠病毒,冷冻食品如何放心食用?
近日,天津、上海接连报告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且天津出现的病例再次与冷链食品相联系。结合此前北京新发地的疫情、青岛疫情的调查结果显示,新冠病毒具备通过货物远距离跨境输入的可能,并且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物品表面存活的病毒可能导致无有效防护的易感接触者发生感染。
面对日益严峻的跨境货物携带新冠病毒的风险,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了《关于印发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实现全流程闭环管控可追溯,最大程度降低新冠病毒通过进口冷链食品输入风险。在进口冷链食品首次与我国境内人员接触前实施预防性全面消毒处理。方案明确,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按规定作退运或销毁处理。检测结果为阴性的,对进口冷链食品的集装箱内壁、货物外包装实施消毒。进口冷链食品运输过程中,承运企业不得开箱。相关生产经营单位查验货物所附的消毒证明,如未消毒,则在掏箱卸货时,对该批货物的集装箱内壁、货物外包装实施消毒。进一步完善追溯管理,做到所有进入市场的进口冷链食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那么,普通市民日常生活中又应该如何安全食用冷冻冰鲜食品?
1.选购时,佩戴口罩,注意手卫生,查看食品标签。进入公共场所应正确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购物后及时用肥皂或洗手液清洗双手,洗手前双手不碰触口、鼻、眼等部位。选购时可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反套住手挑选冷冻冰鲜食品。购买带包装冷冻或冰鲜食品时,要关注食品标签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内容,保证在保质期内食用。
2.清洗加工时,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生熟分开。厨房要保持通风和清洁,必要时可对环境和餐具炊具消毒处置。处理冷冻冰鲜食品所用的容器(盆)、刀具和砧板等器具应单独放置,要及时清洗、消毒。处理食材前要洗手。清洗或接触冷冻冰鲜食品后应先洗手再接触熟食。需要注意的是,处理生的食物后用肥皂和流动的清水彻底洗手,中途接电话、擤鼻涕、倒垃圾、上厕所前后都要洗手。
3.烹调食用时,食物要煮熟煮透,使用公筷、公勺。烹调食品要做到烧熟煮透。原则是开锅后再保持10~15分钟。尽量避免吃生的、半生的海鲜,以及经酒泡、醋泡或盐腌的生海鲜。食用时使用公筷、公勺,减少交叉感染,降低传染性疾病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4.合理保存食物。冷冻冰鲜食品放置冰箱冷冻室保存,与熟食要分层存放,存放时间不要过长。未食用完(已经煮熟)的海鲜,请放置冰箱冷藏室保存,尽早食用,再次食用前一定要充分加热,中心温度要达到70℃以上。
5.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食用后一旦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要及时到发热门诊就医,并主动告知食用时间、食品种类和食材来源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