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综合 健康有保障 脱贫奔小康 肿瘤防治下基层 健康促进显成效 中医健康进社区 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村医钟利明:40年风雨不变的坚守 医养结合新模式在江门“遍地开花”

当前版:第3版:综合
PDF原版下载
综合
03

惠州市龙门县:

健康有保障 脱贫奔小康

策划 朱琳 采写 李玉灵 潘成均

图为上东村卫生站旧址
图为上东村卫生站旧址

图为标准化建设后的上东村卫生站    上东村卫生站  供图
图为标准化建设后的上东村卫生站 上东村卫生站 供图

上东村卫生站护士为儿童贴中药敷贴。 李玉灵 摄
上东村卫生站护士为儿童贴中药敷贴。 李玉灵 摄

【开篇的话】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健康扶贫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我省持续巩固提升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努力为贫困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一项项举措、一个个实招,有力解除了贫困群众看病就医的后顾之忧,让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放下心里的“包袱”,大步奔向小康生活。

为展现我省健康扶贫成果,我们聚焦全省相对贫困村,深入各村实地走访,了解近年来乡村卫生环境、人们健康状况、看病就医发生的变化,展示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所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福利。

在去往惠州市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上东村的路上,沿路正在进行道路硬底化建设,村道、村庄干净整洁,几位村民正在崭新的健身广场运动……难以想象,这里曾是出了名的贫困村。

上东村地处惠州市最北端的山区,以前由于交通闭塞、产业空心化,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仅2.7万元,村民住着破旧土坯房,村道泥泞、污水横流,就医环境更是不言而喻。近几年,上东村在省、市、县的精准扶贫下,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得到大大改善;同时还建起了健身广场、标准规范化的村卫生站……这些新变化让村民的健康环境有了保障,村民生活获得感、幸福感也不断提升。

改善医疗环境

村民就医有保障

走进上东村卫生站,宽敞明亮、干净整洁是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卫生站是一幢两层楼的独体房屋,面积大约160平方米,设有诊室、中医理疗室、药房、家庭医生和公共卫生服务室等,达到了规范化标准,前来就诊的村民还能在候诊厅的座椅上等待就诊。

“以前环境很差,现在搬到这个地方,条件好了很多。”谈到卫生站的变化,该站医生刘光明很是感慨,“那时候是瓦房,只有40多平方米,经常漏水。”从医20余年的刘光明一直在上东村卫生站工作,他的父亲是上东村上一任老村医,刘光明算是“子承父业”。他说,上东村卫生站迁址了很多次,六七十年代的时候,他的父亲在村里的学校坐诊,后来搬到了村委的一个小办公室,就医环境很差,直到2017年新建设标准规范化卫生站才搬到现在这里。

卫生站环境改善,医疗设备、资源也在不断增加。以前,卫生站看病只有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这“老三样”,药品种类也比较少。“那时候止血的东西都没有,现在按照省的标准来配套,电脑、打印机等38项基本设备全部都有了”。

此外,针对乡镇卫生院医疗资源匮乏、群众不信任等问题,龙门县全面实施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站为基础的县镇村医联体建设。去年5月以来,县人民医院与全县16间乡镇卫生院签订县镇医联体建设协议,帮扶促进乡镇卫生院能力建设,构建双向转诊机制。刘光明向我们介绍:“龙门县人民医院每周会派两名医生过来坐诊,他们会向我们传授最新的医疗技术和正确的用药理念。比如小儿刺四缝等中医技术,这对治疗农村常见的小儿疳积有很好的效果,能有效缓解小儿消化不良、便秘、腹泻以及脾胃虚弱等病症。”帮扶医生的到来,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医疗技术,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安全方便、价廉优质的医疗服务。

今年4月,惠州市还推进医疗救助结算“一站式”服务,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保门诊信息系统结算功能延伸到村,实现在村卫生站就医“一站式”结算,村民就医自带医保卡就可以进行结算、报销,“七类人群”就医使用基药(甲类药)医药费全免。卫生站环境改善,村民看病拿药更便利,越来越多的村民一有不舒服都会先到村卫生站治疗,进一步推进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广泛宣教

村民健康意识有转变

“医生,我血压有点高,你帮我看下。”中午一点,正是人们午休的时间,患有高血压的龙门县龙田镇沙塘村村民黄旭驱车来到龙田镇旧梁村卫生院就诊。“我有什么不舒服都到这里来找梁医生看病,这里看病效果好。”

近几年,乡村卫生环境的变化,也改变了村民的健康意识。以前村民生病不愿意看医生,小病拖,大病扛,实在扛不住了才来找医生。龙田镇旧梁村卫生站医生梁剑钊说,刚开始的时候,有的村民怕检查出病来,有的认为去体检是抽他的血去卖,所以大部分村民不愿意做检查。“有时候他们看到身边的老人从来没检查过,一检查就是大问题,他们就会反思,觉得还是检查一下身体比较好。所以现在叫他们去体检,很多老人都很乐意,有的拄着拐杖也会去。”

如今,农村医生除了治病救人,还要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慢性病、精神类疾病和特殊人群进行跟踪监测,填写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公共卫生服务,医生在诊疗、入户随访等期间也会“见缝插针”进行健康宣教。“我们现在每年都要对65岁以上老人进行体检,还有每年对慢性病人面访4次。”梁剑钊说,两年前,村里一位老人在体检中发现肝部有阴影,到大医院检查发现是肝癌。“平时,我们就对老人进行随访和健康宣教,让他注意饮食。”

提高村医待遇

村民看病有“医靠”

焕然一新的村卫生站留住了村民,村医的收入也提高了。“之前因为卫生站条件简陋,村民都不愿在村里看病。病人少,收入也少。现在卫生站条件好了,收入也提高了。”刘光明笑着说。

据悉,为提升乡村医生工作积极性,惠州市印发了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实行人员聘用制、工资补助制、社会保险制,让纳入一体化管理的乡村医生与所在地乡镇卫生院签订聘用合同,除医疗业务收入和省、市的财政困难补助,乡医还能拿到县财政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村医随所在地乡镇卫生院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未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乡镇卫生院按返聘人员标准,由当地政府给予适当补助。

为更好发挥市级补助的效能,惠州市还依据乡村医生人员学历和职称及时调整市财政对村卫生站补助。在省财政每个行政村卫生站补贴2万元的基础上,市财政给予村医中专生每月补助100元、大专生200元、本科生300元;护士每月补助600元、护师700元、主管护师800元;到困难村卫生站工作的医生和护士分别每月再补助200元。刘光明说,2006年一体化管理后一年有2万元的补助,但养家还是很辛苦,要靠种田、种果树来帮补。“现在来看病的村民比以前多了一两倍,收入也多了。”刘光明算了一笔账,加上平时基本公卫经费、业务收入等,现在一年收入有5万多元,“生活好了,我可以安心为村民看病了。”

除了收入提高外,龙门县从2017年12月开始,为当地乡村医生、护士购买了社会养老保险,现在生活更有保障,医生们也愿意留下来。“待遇逐步提高,生活环境各种条件都好了,家人也在这边,所以还是觉得留下来好,继续服务自己的村民。”梁剑钊如是说。

(作者单位:省卫生健康宣教中心)

栏目: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