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幼机构开学后勿忘防手足口病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手足口病发病一直处在较低水平的流行状态。尽管如此,但随着托幼机构开学季到来,手足口病也进入高发期,托幼机构、学校等容易出现聚集性疫情,因此手足口病防控仍不容忽视。
■ 关注年龄五三一 托幼机构防控紧绷弦
手足口病是五岁以下儿童常见传染病。三岁以下散居儿童为高危人群,死亡病例以三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其中一岁年龄组的儿童居多。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人群之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例如通过患儿接触过的毛巾、手绢、漱口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传播。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还可通过飞沫传播。另外,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以及被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均可造成传播。
由于托幼机构人员聚集,手足口病发生传播的风险高,托幼机构一直都是手足口病防控的重点关注场所。因此,托幼机构应该强化落实日常晨检。老师要保持手部清洁,并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教室和宿舍等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物品和物体表面等进行消毒。及早发现和报告聚集性疫情并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 加强多孩家庭管理 建议幼儿接种疫苗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目前已有针对肠道病毒71型的疫苗,建议给幼儿进行接种。
值得注意的是,年龄在五岁以下的多孩家庭,容易发生家庭内传播。如家长发现患者,需要对家庭内所有孩子进行症状观察和分类管理。在对患病儿童开展治疗的同时,避免健康儿童受感染。
无论是一孩家庭还是多孩家庭,患儿均需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等公共场所。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在居家治疗的过程中,做好家庭内部隔离,要求患儿不接触家庭和社区其他儿童。父母应对患儿的衣物和玩具进行晾晒或消毒。当地面或物体表面受到患儿粪便及其排泄物污染时,先用消毒剂浸湿一次性无纺布,用无纺布及时去除可见污染物后,再进行消毒处理。
■ 消毒对象有不同 配药消毒有讲究
托幼机构出现手足口病病例后,可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对玩具、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消毒。在配制和消毒过程中,应做好个人防护(戴好橡胶手套和口罩),减少消毒剂对人体皮肤黏膜的损伤。应按说明书将所需的消毒粉(或消毒片)倒入量好水的容器中,而不是反过来,将水倒入盛有消毒剂的容器中,且立即用戴手套的手搅匀。
塑料、木制、橡皮玩具的消毒:可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或擦拭消毒,30分钟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用干净布擦干或晾干。
频繁接触的桌椅、楼梯扶手、门把手等物体表面的消毒:可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使用后的抹布清洗干净,晾晒干燥后备用。疫情期间每天消毒2次。
地面的消毒:可用500mg/L含氯消毒剂充分浸湿地拖后拖地消毒,30分钟后再用清水拖干净。使用后的地拖清洗干净,晾晒干燥备用。疫情期间每天消毒2次。
衣服、被褥的消毒:勤换洗衣服,勤洗澡,患儿衣物可先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再单独清洗、晾晒;被褥阳光暴晒30分钟以上,根据疫情情况调节消毒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