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油也有学问
图虫创意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油排在第三位,可见油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虽然油是我们每日都离不开的食物,但可能很多人并没意识到,“吃油”其实也是一门学问。
油,不能多吃
油,也称为食用油脂,是指由甘油和各类脂肪酸相结合所形成的混合物。它是烹饪的必备品,不仅能让食物增色提香,还是人体热量和必需脂肪酸的重要来源,提供人体所需的约50%脂肪酸。如果人体缺乏脂肪酸,会影响机体免疫力、伤口愈合、视力、脑功能以及心血管健康。如果油吃对了,不仅可以调节血压、血脂,甚至还能延缓衰老。
尽管食用油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过量的油。食用过多的油可能会增加肥胖症、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天烹调油摄入量不超过25克。怎么减少油的摄入量?
1.推荐家庭使用带刻度的控油壶,坚持定量用油,控制总量。
2.多采用蒸、煮、炖、汆、拌等少油的烹调方法,以此减少油的摄入,不用油炸、油煎等烹调方法。
3.多使用不粘锅、微波炉等炊具,这样可以少用一些“润锅”油,从而减少油的使用量。
4.做汤或者用砂锅炖菜时,不需要再用油煸炒,可以直接将肉等食材放入锅中。
5.少吃奶油蛋糕、酥皮点心等食物,这类食物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摄入量多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危险。所以要减少反式脂肪酸摄入量,每日不超过2克。
6.减少外出用餐次数,一是餐馆的菜用油量偏大,二是一些商家可能使用非正规渠道来源的劣质油。
7. 购买包装食品时阅读营养成分表,坚持选择少油食品。少吃油炸香脆食品和加工的零食,如饼干、糕点、薯条、薯片等。
油,要换着吃
究竟吃哪一种油更好?其实,人体对脂肪酸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特别是对于必需脂肪酸的需要。不同油脂中脂肪酸的构成不同,各具营养特点。因此,应该经常更换烹调油的种类,食用多种植物油。
受饮食习惯影响,很多家庭长期食用同一种食用油,其实这样是不科学的。任何一种食用油都不能提供全面的营养物质。我们要根据自身的健康需求而非口味来选择合适的食用油。食用油一般根据油脂的来源可以分为动物油和植物油。动物油有特殊香味,可以增进人们的食欲,但营养价值没有植物油高。食用动、植物油以3:7的用量较为适宜。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植物油。
大豆油:大豆油色泽较深,有特殊的豆腥味。豆油的脂肪酸构成较好,它含有丰富的亚油酸,有显著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大豆油中还含有较多的维生素E、维生素D以及丰富的卵磷脂,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
橄榄油:橄榄油呈淡黄绿色,具有令人喜爱的香味。橄榄油中含有一种名叫多酚的抗氧化剂,它可以抵御心脏病和癌症,并能与一种名叫鲨烯的物质聚合,从而减缓结肠癌和皮肤癌细胞的生长。因此,橄榄油的营养价值较高。
花生油:花生油淡黄透明,色泽清亮。花生油的脂肪酸构成比较好,易于人体消化吸收。花生油可以促进宝宝的大脑发育。宝宝如果缺锌,就会出现发育不良,智力缺陷等症状,而花生油不仅含锌较多,且其中所含有的脑磷脂、卵磷脂和胆碱也可以有效地改善记忆力,对宝宝的智力开发益处多。
芝麻油:芝麻油中不含对人体有害的成分,而含有特别丰富的维生素E和比较丰富的亚油酸。经常食用芝麻油可调节毛细血管的功能,增强组织对氧的吸收能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性腺发育,延缓衰老。
葵花子油:精炼后的葵花子油呈清亮好看的淡黄色或青黄色,其气味芬芳。它含有丰富的亚油酸,有显著降低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和预防冠心病的作用。而且亚油酸含量与维生素E含量的比例比较均衡,有利于人体吸收利用。
油,因需选择
要根据烹调方式选择不同的烹调油。因为根据烹饪时所需温度和油的耐热性来正确选择烹调油,可很好地避免油的氧化。凉拌或沙拉可选用大豆油、亚麻籽油、小麦胚芽油、特级初榨橄榄油。这些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高温容易氧化。炒菜可选用菜籽油、花生油。它们富含抗氧化物质,抗热能力稍强,可用于一般炒菜,但不能承受过高温度。煎炸可选用棕榈油、椰子油、黄油。它们热稳定性好,加热后不易变黑。但应注意,油被加热至高温后可能会产生影响人体健康的物质,如致癌物苯并[a]芘等。油炸食品对健康有害无益,应少吃。同时,切勿反复使用食用油。
此外,要选择优质的食用油,并确保在保质期内适当适量使用食用油。按照一个人一天只吃25克食用油,一个三口之家大约需要两个月才能吃完一桶(5升)食用油。要知道食用油也是有保质期的,一般为18个月,开启后保质期更短。所以,建议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小包装瓶的食用油,以一个半月内能食用完的量为宜。食用油应贮存于阴凉及干爽的地方,并拧紧盖子,以免发生变质。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
2020年9月1日至30日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9月的前两周重点开展“减油”主题宣传:“健康要加油,饮食要减油”,广泛倡导饮食减油理念,传播减油核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