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灸”贴完起泡怎么办?
进入“三伏天”意味着天气进入炎热的状态。三伏天虽然热,却是人体机能最旺盛的时候,是冬病夏治最好的时机,因此不少人进行 “三伏天灸”。但有些人贴药后会发现贴药部位出现起泡的现象。这是不是皮肤敏感呢?是不是不适合进行三伏天灸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医生宋兴华来给大家释疑解惑。
● 三伏天灸为何会起泡?
伏天灸是一种在三伏天进行的天灸疗法。天灸疗法始载于南北朝梁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其中记载:“八月十四日民并以朱水点儿头额,名为天灸,以厌疾。”后来,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有“治瘰疬未溃者,宜天灸,以毛茛鲜者捣泥,缚疬上,帛束之。俟发泡弃之”。宋代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中云:“用旱莲草椎碎,置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间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
因此,天灸又叫“发泡灸”,三伏天灸时出现起泡现象是正常药物良性反应,证明所贴药物已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根据临床经验,往往起泡后效果会更好,因为疾病可以在这里找到排除的路径。但是,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尽相同,贴药部位可能出现皮肤发红、有灼热感、起泡等。有的人皮肤娇嫩,对药物敏感,就会出现数日灼热、疼痛和瘙痒,甚至影响晚上入睡。极个别会出现严重烫伤、瘙痒的现象。
● 如何防治贴药后起泡?
有的人三伏天灸后贴药部位起的泡较大,有的人则是密集的黄豆样小水泡,有的人甚至水泡消后还会留下灰色的瘢痕。现在很多人基于对皮肤美观的要求,担心会起泡,那怎么预防呢?
进行三伏天灸时,注意贴敷时间不要过长,一般成人贴药时间以2~4小时为宜,儿童贴药时间为0.5~2小时。具体时长应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而定,以贴药处产生辣辣的感觉但可耐受为度,以免时间过长灼伤皮肤。如果出现皮肤过敏,需立即取下药膏,可涂抗过敏药膏,并及时到医院对症治疗。同时,要戒食牛肉、鱼虾、鸡、鸭、鹅、花生、芋头等易致敏食物。
那么,万一贴药后出现水泡,又该如何处理呢?首先,要注意防止感染,不要压迫或抓挠水泡,洗澡时注意不要摩擦,也不要用刺激性的沐浴露擦洗,用清水洗即可。如果起大水泡,溃烂疼痛,应该到医院门诊由医生处理;如果出现小水泡,大多数人在三天之内就会消退。若水泡破了,要用碘酒消毒,烧伤膏外涂。此外,忌食易化脓的食物,如鸭、烧鹅、牛肉、花生、芋头等及其他煎炸食物,避免烟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