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经验助塞尔维亚抗疫起“疗效”
本委讯 4月22日,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专家组开展工作已“满月”,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与专家组视频连线,介绍专家组在当地疫情防控工作等相关情况。此前,应塞尔维亚政府的请求,专家组将原定两周的援助计划延长至四周。近日,塞尔维亚政府再次提出,希望中国专家再次将返程延期。
建“火眼”起方舱 中国经验遍地开花
疫情当前,筛查和救治病人是第一位的。“只有控制源头,才能谈救治病人。”专家组组长、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彭志强介绍,专家组在抵达塞尔维亚后,就在当地迅速开展调研,经过多次分析后向塞方建议及时筛查、发现、隔离患者,提升社区门诊等机构筛查能力和主动性。同时,大力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加强社区联防联控,做好传染源管理和健康教育等工作。
为了帮助当地扩大筛查覆盖面,提升病毒检测能力,专家组充分发挥“桥梁”作用,不断沟通国内力量助力塞方抗疫,位于首都贝尔格莱德和南部城市尼什的两座“火眼”实验室就是其中一个缩影。实验室建成之后,合计检测能力达每天3000份样本,“直接让当地检测能力显著提升!”专家组成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副主任林炳亮认为,实验室的建成对当地复工复产后病例的早期发现有很大帮助,不局限于新冠肺炎,实验室在新的传染病防控和科研方面,都能帮助当地再上一个新台阶。
针对救治,专家组则强调“应收尽收”,及时转移轻症患者到方舱医院能够降低疫情大规模暴发的风险和重症及危重症发生率。在专家组建议下,塞方参考中国模式建起了5座方舱医院,严格分区通道、垃圾清理、食品运送等环节的管理,让方舱医院一建起就有好效果。
与此同时,专家组还对患者收治医院进行严格分类,指导当地将定点、水平较高的医院用来收治病情较重的患者。在临床合理用药方面,则采取广东“四抗四平衡”方案。得益于中国方案、广东经验的及时干预,当地危重症的早期识别能力不断提升,使得很多患者避免了上呼吸机和插管,死亡率得到明显控制。据专家组成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郭禹标介绍,当地患病死亡率约在1.8~2%之间,“有效防控与救治有序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地区来说,塞方死亡率成功控制在这一区间,说明防疫工作合理有序、高效务实。”
此外,专家组在指导当地院感防控方面也有“一套”。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熊艳在抵达塞尔维亚前,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小算盘”:通过U盘将医院感控实践的课件带在身边,时刻提醒自己和伙伴们、当地医护人员注重个人防护。没想到“小小U盘大受当地医护人员欢迎”,最终,熊艳根据当地工作实际,将U盘里的内容进行丰富,涵盖新冠诊治、医务人员培训等教程,“最初带来的5个U盘,现在已经扩充到了20个。”
治病又“治心” 铁杆情谊点燃希望
疫情发生后,由于疫情和宵禁政策,当地心理专家认为民众积累了许多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恐慌和创伤,又没有得到及时干预,这一隐患极有可能在疫情过后“催化”大量民众产生心理疾患。
怎么办?在塞尔维亚,由于国情、风俗不同,心理方面的工作反而容易产生更多不确定性的“化学反应”。
“‘治心’最重要的是要从尊重这一角度出发。”专家组成员、广东省人民医院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主任侯彩兰建议,结合中国的做法和经验,给予重点人群主动式介入服务,针对一线工作人员包括医护人员、新冠肺炎患者及家属、密切接触者等,进行重点评估和分级分阶段的干预。精神心理科医生与其他专业医生构成多学科团队,对患者进行风险和心理评估,及时应对和干预。同时,在方舱医院配备心理精神科医生,对轻症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压力应对。此外,要高度重视建立疫情后的心理重建和心理疏导机制,尽可能降低疫情后的创伤危机。
值得一提的是,在3月25日专家组实地考察医院布局时,为了让同伴们穿上防护服后能够辨认彼此身份,专家组成员在防护服上写上“林中国”“郭中国”后才进入重症病房,这一举动在网络上收到无数点赞。对此,郭禹标说:“在塞尔维亚,很多人认识‘中国’这两个字,‘林中国’‘郭中国’进入病房,不仅是对生命的重视,更加体现了两国之间铁杆兄弟般的情谊,激励着当地民众。”
连线最后,专家组成员、广东省疾控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所专家龙其穗的妻子黄熙来到现场,同为疫情防控工作者的她与丈夫进行了一次“隔空击拳”,互相勉励。“家里都挺好的,孩子常常说想爸爸了。不用担心,一起加油吧,我们等着你凯旋!”
(蔡良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