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医一院开展“无管化”自主呼吸麻醉下达芬奇机器人胸腺瘤微创切除术
为抗疫医生精准“拆弹”
广州讯 4月1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广医一院”)何建行教授团队完成“无管化”自主呼吸麻醉下达芬奇机器人胸腺瘤微创切除术。仅用20分钟就精准切除了肿瘤,术中仅出血5毫升。
今年3月,国内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一直坚守在深圳抗疫一线的刘医生在其医院的统一安排下,终于完成了拖延已久的个人体检,正是这次体检,帮助她发现了体内潜藏的一颗“炸弹”——左前纵隔肿物,并考虑为较凶险的侵袭性胸腺瘤。
从去年至今,胸腺瘤已从一个“小点”长大到了4~5厘米。检查发现,该肿物长的位置比较深,已经开始向肺门里延伸,如果不及时手术切除,随着肿物继续生长有可能会侵犯到血管,那时再进行手术的风险会更高。
何建行在仔细查看了刘医生的各项检查报告后认为,就目前情况是有条件进行“无管化”手术的。这种自主呼吸麻醉下的手术不需要使用肌松药,无需气管插管,气道损伤小,术后不影响声音,对人体的创伤小、疼痛少、恢复快,不会影响到她日后的门诊工作,建议她尽早手术。
何建行提出,在确保安全采用“无管化”技术的前提下,可利用达芬奇机器人及裸眼3D视野这一更为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辅助这台手术的完成,由于机械手臂更加灵活,能够提高手术精确度,减少并发症,更加有利于术后的快速康复。4月11日,何建行带领团队开展手术。手术过程中,何建行负责操作“主刀”的最新一代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裸眼3D的辅助下视野更加清晰立体,三支机器人的“手臂”稳定、灵活,即使在有限狭窄的空间内,依然可以不同角度进行操作,提高了手术的精细与准确度。手术仅用20分钟就精准切除了肿瘤,术中仅出血5毫升。
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刘医生的胸腺瘤为B2型胸腺瘤,如果不及早处理,发展成为侵袭性胸腺癌的可能性极大。
手术完成后不到6小时,刘医生不仅喝了粥,还可以下地慢慢走路,进入康复训练状态,术后24小时以内便达到了出院标准。
据何建行团队成员、广医一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黄俊介绍,采用“无管”技术开展胸腺瘤手术,避免了气管插管所可能引起的气道损伤,呼吸恢复更好,而且减少了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使用,以及肌松药等相关麻醉药物的使用,术后复苏更快。“我们采用何建行建议的无管技术,术中没有气管插管,术后也无需放置胸腔引流管和尿管,实现了快速康复。”
黄俊特别提醒,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胸腺瘤病人会合并重症肌无力,这是由于胸腺是一个很重要的免疫器官,通常在成年后就慢慢退化了,若胸腺在成年后不退化,甚至增生为胸腺瘤,就会带来一些自身的免疫性疾病发生,重症肌无力就是其中的一种。对于重症肌无力伴有胸腺瘤的患者来说,术中使用肌松药是术后发生重症肌无力危象的重要因素之一,甚至会危及生命。而“无管化”技术由于不使用肌松药,减少了术后发生重症肌无力危象的风险,适用于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患者。
(韩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