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不停歇 严守“外防输入”关口
荔湾区入境人员服务专班转运组工作人员
随着全球疫情蔓延形势严峻,防控境外疫情输入成为当前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在广州市荔湾区,有这样一群医务工作者,他们日夜兼程,24小时轮班上阵,全程参与入境旅客转运、集中隔离工作,严守“外防输入”关口,为入境旅客和辖区群众健康护航。
他们是境外返穗人员的“摆渡人”
梁智伟是荔湾区中医医院的一名医生。在3月初,根据疫情防控需要,他加入了荔湾区的入境旅客服务专班转运组,成为荔湾区首批参加该转运组运作的人员之一。
“旅客什么时候来,我们就什么时候行动”。转运专班目前每天都有多个车次来回于广州白云机场和荔湾区的集中隔离场所。作为专班的医务人员,根据工作安排,在参加转运工作的半个多月里,梁智伟基本上每天都有出车的任务。曾经有一次,他下午5时才下班,6时回到家,吃完饭稍作休息,第二天凌晨2时又再次从家出发去工作。虽然工作间隙有短暂的休息,但是梁智伟脑海中的弦还是时刻紧绷着,随时待命,准备着下一次的工作。
在荔湾区的入境人员服务专班转运组,像梁智伟一样的医务工作者约有30人。他们与公安、翻译和车长组成转运“四人小组”,共同守好入境旅客从落地到隔离的“关键一环”。从为下机后的旅客登记资料、测体温、安排转运大巴、安抚旅客情绪、讲解政策、协助搬运行李,到最后和集中隔离点工作人员交接,他们全程耐心地为入境旅客提供“一条龙服务”。
他们是辖区内第一道关口的“守门人”
将入境旅客转运到集中隔离点,并不是入境旅客服务工作的终点。100多名医务人员在荔湾区的各集中隔离点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接待到来的入境旅客。
荔湾区中心医院医生江勇是集中隔离点医务人员队伍的一员,他负责的是境外返穗人员到酒店后的接待工作,包括协助办理酒店入住、派发资料、采集信息、测量体温、咽拭子采样检测等。收集好信息后,他还需要及时把资料送到集中隔离点五楼的文职人员临时办公处汇总整理。集中隔离点没有电梯,他只能一层一层地爬上楼去。对于20、30岁的年轻人来说,一口气爬上五楼,也难免会喘口大气,对55岁的江勇来说,身体的负担就更重了。高峰期一晚上有多达100多人转运到此。为了尽快缩短整个转运流程的时间,江勇每收集好一批资料,就送到五楼,让工作人员尽快整理。对于这样一趟一趟地传递,甚至通宵达旦,江勇没有一句怨言。
除江勇外,还有众多无名英雄时刻奋战在荔湾区的集中隔离一线。在荔湾区卫生健康局的统筹安排下,荔湾区中心医院需要同时负责2个集中隔离点的医学观察工作。接到通知后,该院马上抽调大批精兵强将,加入集中隔离战疫一线。还有荔湾区人民医院、荔湾区中医医院、荔湾区妇幼保健院、荔湾区骨伤科医院、荔湾区口腔医院、荔湾区疾控中心、广钢医院、广州润博医院等数十名医务人员和疾控人员,夜以继日、高质高效落实入境人员信息采集、流行病学调查、核酸检测、健康观察以及车辆场所消毒等系列工作,为严防境外输入性疫情筑起一道铜墙铁壁。
他们是战“疫”背后的“暖心人”
3月26日,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了第8号通告,要求自2020年3月27日6时起,从广州地区口岸入境人员(含港澳台地区,含中转旅客),目的地为广州市及广东省外的,全部就地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而根据广州市政府新闻办25日召开的疫情防控新闻通气会显示,未来一周入境航班约180个,入境旅客将超过3万人。防控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从3月起,基本每天都有入境人员从机场转运到荔湾区,每一位人员都需要得到妥善安置。为了做好境外来荔人员的集中隔离工作,荔湾区卫生健康局医政科科长、局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医疗救治组副组长张庆灵这一个月来就一直为准备集中隔离场所和组织医疗人员队伍而奔波。
3月27日晚,一场大暴雨席卷广州。荔湾区卫生健康局接到通知,28日将有200多名入境人员转运到荔湾,需要紧急增加集中隔离场所,但这时场所却还没有着落。张庆灵和区文广旅体局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找房4人组”,连夜走遍了辖区内大大小小的酒店。荔湾区内的酒店大多规模较小,要找到符合隔离场所规范要求的酒店并不容易;遇到了合适的酒店,酒店业主顾虑到是要作为集中隔离场所,大多不同意,这时就需要防控工作人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沟通。筹备集中隔离场所的过程,不仅考验着“找房4人组”的脚力,还考验着他们的心力、脑力。经过连夜奔波,连番沟通,3月28日上午,终于确定了新增的集中隔离点。随即,迅速组织区内医疗机构选派医务人员入驻、区疾控中心开展消杀。下午3时,新增的集中隔离点已准备就绪,为当天即将到来的入境人员提供好入住和医疗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