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新闻 成为疫情中的生命“摆渡人” “互联网+医疗”为基层抗疫助力 广州4名新冠肺炎康复者捐献“恢复期血浆” 珠海出台17条措施切实关心医务人员 接管方舱医院两百余张床位 将新技术用于抗击新冠肺炎前线

当前版:第2版:新闻
PDF原版下载
新闻
02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驰援武汉医疗队

将新技术用于抗击新冠肺炎前线

广州讯 近日,笔者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以下简称“中肿”)获悉,该院驰援武汉医疗队管理的第一例有创通气患者成功拔除气管插管。在这场新冠肺炎战“疫”中,中肿医疗队员将“静脉可视化”等新技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取得“亮眼”的成效。

武汉危重症患者成功拔管脱离呼吸机

2月22日上午,中肿驰援武汉医疗队管理的第一例有创通气患者老赵成功拔除气管插管。

老赵于2月14日因呼吸衰竭转入武汉协和医院西院重症病房(ICU)。来自中肿重症医学科的娄宁教授带领医疗组,直接负责老赵的治疗工作。这个医疗组的成员包括中肿、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武汉协和西院等医院的医生。

每日,医疗团队仔细研究老赵的病情,在继续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同时,予激素、抗病毒、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定期复查胸片,观察赵叔的肺部炎症情况有无好转。

经过广东支援武汉协和西院ICU团队8天的精心治疗与护理,赵叔的病情日益好转,呼吸机逐渐改为CPAP(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模式,给氧浓度减到35%的情况下呼吸平顺,指尖血氧饱和度在99%以上。

静脉显像仪解决扎针难

新型冠状肺炎治疗过程中,厚厚的防护服,经常起雾的护目镜,让每位医护人员的动作显得笨拙,更给抽血、输液等带来挑战,“扎针难”成为临床护理的现实问题。

中肿重症医学科护师黄小玲介绍,在重症病房,患者的病情都比较重,很多都是低血压状态,血管塌陷,加上水肿状态,凭借普通视野很难找到病人的血管,更别说在护目镜和防护面屏的遮挡之下了。加上带着多层手套,医护人员也很难靠触摸的感觉来找到血管。

如何让操作快准狠?中肿驰援武汉医疗队的队员们利用静脉显像仪破解扎针难问题。据了解,2月4日,中华护理学会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医务人员静脉输液治疗工作建议》中提出护理人员由于面罩、防护服、眼罩、手套等防护用具的使用,静脉穿刺时手触摸静脉的敏感度下降,建议使用“血管可视化技术”。

中肿把静脉显像仪送到了前线,辅助一线医护人员静脉穿刺、输液。在静脉显像仪的辅助下,层层防护下的医护人员可以快速找到静脉,既减轻患者被盲穿的痛苦,也极大地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管道固定剪裁法”让插管多而不乱

在抗“疫”的这段日子里,中肿驰援武汉医疗队把患者生命体征、管道维护方面的中肿经验运用于临床一线,取得独到的效果。

在中肿驰援医疗队进驻的协和医院重症病房,重症患者的身上大大小小的管很多,如果不理好各类管道,除了管道容易从病人身上脱落,医护的管理也很难做到精细化。“传统的固定方式是用胶布打一个叉,贴在插管处。患者出汗、出油或者皮肤干燥的情况下,导管的固定就逐渐不牢固,存在导管脱落的风险。” 中肿驰援武汉医疗队主管护师侯兵兵介绍,为了减少脱管,他们用上了中肿护理团队在长期的护理实践中积累的“重症病房管道固定剪裁法”。

管道固定剪裁法是将胶布剪成“工”字型再固定导管,可以有效固定导管,减少脱管,同时也起到精细化管理的效果,每个管道输入什么药液,护师一目了然,临床护理工作就可以快而不乱,疾而有序。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