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成效初显
打通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
鹤山市人民医院医生到共和分院带教
近期,在江门鹤山市人民医院共和分院,笔者碰到前来复诊的杨阿姨,她康复情况理想,脸上露出了笑容。“幸好有市人民医院的周医生,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杨阿姨的家属告诉笔者,约8个月前,杨阿姨突发急性心脏衰竭,生命一度垂危。因为杨阿姨已70多岁,他们原本打算放弃治疗。但经鹤山市人民医院派驻共和分院的学科带头人周寿争全力抢救,杨阿姨在住院10天后康复出院。“杨女士足不出镇就能得到及时医治,这要归功于鹤山市的医联体建设打通了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鹤山市卫生健康局负责人说。
鹤山市人民医院共和分院的前身为共和镇卫生院。2017年,鹤山正式启动开展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市人民医院与共和镇卫生院、市中医院与址山镇卫生院作为试点开展紧密型市镇(街)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共和镇卫生院和址山镇卫生院分别挂牌为“鹤山市人民医院共和分院”和“鹤山市中医院址山分院”。 两年多来,鹤山市探索出一条医联体建设发展之路,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使当地百姓半小时内就能享受二级医院的服务,医联体建设初现成效。2019年1~9月,市人民医院共和分院医疗收入同比增长30%,住院人次同比增长43%。市中医院址山分院业务总收入同比增长5%;住院人次同比增长11.4%。总院下转分院病人同比增长25%。两个分院均能开展手术,总院共指导手术38例,实施会诊89人次。
科学选点,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
鹤山市委书记亲自抓,主持召开书记会研究该市两个紧密型医共体的选点,由分管组织和人社工作的领导牵头制定医共体建设方案,明确总院要充分发挥核心医院的“龙头”作用,选拔精干人员任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副院长兼两个分院院长。
鹤山市是珠江西岸门户城市,更是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节点城市。结合鹤山市以鹤城镇、共和镇、址山镇及鹤山市工业城为中心的“一城三镇”的布局,在共和镇——鹤山市制造业中心、城市副中心建设医共体,不仅满足当地百姓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更是为重大工业项目落地做好医疗保障服务。为了打造全市“半小时医疗圈”,该市又选择址山镇作为第二个医共体建设点,辐射双合、宅梧等山区镇,使偏远地区的居民都能在半小时内享受二级医院水平的医疗服务。目前,在鹤山市县域范围内,已实现“半小时医疗圈”。两个医共体正式投入使用后,为鹤山市打造珠西门户城市奠定坚实的医疗健康基础。
建章立制,切实落实“六统一”运行管理
在医联体内该市建立以理事会等为核心的法人治理机构,在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实行总院院长负责制,由总院院长担任总院和分院的法人代表,实行院长长期目标责任制,制定医联体章程,理顺总院和分院间的权责利关系,落实财务预算、薪酬分配、干部任免、重大事项决策、大额资金使用集体讨论等制度。2018年10月,两个紧密型医联体在江门市率先实现县域内总院与分院的法人统一。实现医护人员在医联体内流动,检查结果互认,以及以岗位为基础的考核绩效。2018年,总院向分院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才510人次,分院医务人员到医联体总院学习进修人数166人次。在远程影像会诊、转诊绿色通道建立等方面实现医联体内部的资源共享、结果互认,提升分院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总院下派到分院的医生,以岗位为基础,在确保下派医生绩效不低于总院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按照在分院的业务量接受考核。
资源下沉,提升基层百姓就医满意度
鹤山市中医院址山分院、市人民医院共和分院按照二级医院标准建设,江门、鹤山市财政共投入资金约1.73亿元。通过住院大楼、门诊楼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引进四维彩超机等先进医疗设备,有效改善试点医疗卫生机构硬件环境。
借助医联体发展平台,总院充分发挥技术、人才优势,通过分批分科室定期派驻学科带头人扎根引领分院的专科发展、分院上送总院进修培训等多项举措,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分院在总院指导下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带动分院整体技术水平提升及业务增长,如呼吸机的使用、产科四维彩超检查、心脏彩超检查等多项技术填补鹤山市一级医院的空白。同时,借力引智,由总院派驻学科带头人到分院引领专科发展,打造医联体分院的特色专科、特色门诊。鹤山市中医院带动址山分院完成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等手术13台;开展中医特色诊疗服务,推广开展中医熏蒸、针灸等多项中医适宜技术。
鹤山市积极横向拓展和纵向畅通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渠道,探索建立医共体。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两院为基础,分批对镇街卫生院进行托管,通过整合资源和管理团队,合理调配资源。同时,将市疾控中心、市妇幼保健院、慢病站等公共卫生机构纳入医共体,通过职责相融、关口前移,把医共体打造成为集疾病预防、医疗康复、妇幼保健、医养结合、健康管理、健康促进六位一体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健康服务共同体,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为百姓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
(作者单位:鹤山市卫生健康局)
栏目:医改亮点看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