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可防可治莫恐慌
11月12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卫生健康委、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公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两例鼠疫病例在北京确诊,并已得到妥善救治。时隔五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再确诊一例腺鼠疫,但目前未发现该病例与之前的病例之间有流行病学关联。这些消息立即引发人们对鼠疫的关注和担忧。
鼠疫为何如此令人担忧?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氏菌引起的一种发病急、病程短、传染性强、病死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烈性传染病。根据不同的感染部位和临床表现可分为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和其他少见类型鼠疫。其中败血症型鼠疫和肺鼠疫,若不治疗,病死率为30%~100%。
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黑死病”就是鼠疫。它曾在中世纪的欧洲“横行”,造成欧洲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死亡;曾在19世纪的中国爆发,估计死亡人数也成千上万。时至今日,尽管已经有治疗鼠疫的药物,但人们也没有放松对它的戒备。鼠疫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居39种法定传染病之首,它还属于国际检疫的传染病。
目前,鼠疫在我国已非常少见,在广东省更是已经60多年没有报告鼠疫病例。但是鼠疫并没有完全绝迹,我国甘肃、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以及马达加斯加、刚果、秘鲁等国时有鼠疫病例报告。随着旅游、商贸交流等越来越频繁,我省依然存在输入病例发生的风险。
鼠疫如何传播有何表现?
鼠疫可以通过鼠蚤叮咬、呼吸道飞沫和破溃皮肤接触传播。
鼠蚤叮咬带病菌的鼠或其他啮齿动物,再叮咬人时便可引起感染。此类传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
其中,腺鼠疫是鼠疫中最常见的类型,除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外,主要表现为急性淋巴结炎,好发于腹股沟、腋下和颈部淋巴结。被鼠蚤叮咬的局部出现疼痛、红斑,形成疱疹、脓疱甚至发展成疖、痈。随病情进展,腺鼠疫可进一步发展为败血型鼠疫或肺鼠疫。
肺鼠疫病人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如胸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咯痰等。当健康者吸入肺鼠疫病人咳嗽、谈话、呼吸时产生的飞沫,即可感染肺鼠疫。
另外,捕猎、宰杀、剥食患病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病人的痰液、脓液、血液等,病菌也可从皮肤或黏膜的伤口进入体内而造成感染,可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
败血症型鼠疫则是最为凶险的类型。患者会出现高热寒战、谵妄或昏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以及广泛皮肤出血和坏死、腔道出血等。若抢救不及时,1~3天内死亡。败血症型鼠疫与肺鼠疫病人因出现发绀、皮肤广泛出血坏死,以至死后皮肤常呈紫黑色,鼠疫故称“黑死病”。
如何预防和治疗鼠疫?
第一,应避免接触疫区啮齿动物。尽量避免到疫区旅游或活动。若在疫区旅游或活动,应注意避免接触鼠类、旱獭等啮齿动物;更不要捕猎、剥皮烹食啮齿动物或接触染病或死亡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产品出疫区。若不在疫区,一般感染鼠疫风险不大,不必过于担心。但若屋内老鼠较多,可引发流行性出血热等其他疾病的感染,建议做好室内卫生,消灭老鼠。
第二,防跳蚤叮咬。在居住地周围和衣物上可喷洒蚊虫驱避剂,防止跳蚤叮咬;远离旱獭洞穴,不要在鼠或旱獭的洞口周围坐卧停留;到野外可穿长袖衣裤并扎紧裤口、袖口或使用驱虫制剂。
第三,及时自查或就医。如遇到鼠或旱獭等病死动物、疑似鼠疫患者(发热及淋巴结肿大,发热及胸痛、咳嗽)、不明原因高热和突然死亡的患者要尽快报告;曾去过疫区者应持续2周自测体温,如突然出现发热、寒战、淋巴结疼痛、咳嗽、咳血或出血等任一症状,应当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疫区旅行史。及时、足量、联合使用敏感的抗菌药物,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鼠疫虽然可怕,但可防可治。
(池月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