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科普 有药物预防艾滋病就无后顾之忧? 广东省健康自媒体联盟排行榜 大众人群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核心知识

当前版:第4版:科普
PDF原版下载
科普
04

有药物预防艾滋病就无后顾之忧?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 黄湛镰

图一
图一

某天,一个神色慌张的年轻男性小梁走进医院诊室。他紧张地对医生说,他昨晚通过交友软件认识了一个女网友,还跟她发生了一夜情,但没有使用安全套,现在很担心自己会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医生详细地询问了具体过程后,他告诉小梁不用过分紧张,并解释说,虽然目前不了解女网友的HIV感染状况,但小梁可以考虑服用阻断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药物来降低感染风险。同时,最好能让女网友检测一下HIV抗体。如果女网友的检测结果是阴性,他就可以停止服用药物。但由于女网友拒绝抽血检测,小梁只好坚持连续服用28天的艾滋病阻断药物。3个月后小梁抽血检测HIV抗体,结果为阴性,基本排除感染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可以使用阻断药物来预防

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并不会立即造成感染,需经过24~48小时才到达局部淋巴结,5天左右可以在外周血中检测到病毒成分,继而产生病毒血症,导致急性感染。因此,从人体接触病毒到发生感染的这个期间,有一个用药物阻断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时机。在此期间,采用艾滋病阻断药物可以大幅度降低HIV感染的概率,这叫做HIV暴露后预防 (PEP),民间称这些阻断药物为“后悔药”。“后悔药”最佳的用药时机是在暴露发生后的4小时内,最迟不应晚于72小时。通常HIV暴露后预防会使用3种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需要暴露者连续服用28天。

另外,对于某些可能频繁出现HIV暴露风险的人群,如同性恋且性生活不能坚持使用安全套者,也可以采取每天服用阻断药物(通常为2种药物)的措施来降低感染艾滋病的概率,这叫做HIV暴露前预防(PrEP)。

并非所有HIV暴露都适用阻断药

健康的人不完整的皮肤(如皮肤有伤口)或黏膜接触了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传染性体液,包括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胸腹水、脑脊液、羊水和乳汁等,即为HIV暴露。HIV暴露一般分为职业性的和非职业性的。所谓职业性暴露,是指卫生保健人员、警察等工作人员在职业工作中与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组织或其他体液等接触而具有感染HIV的危险;非职业性暴露则是除职业暴露外所涉及的暴露情况,包括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发生性行为、共用针具静脉吸毒、使用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等。

一般来说,这些情况都可以使用艾滋病阻断药物,但是并非所有的暴露者都适合使用。HIV暴露后预防用药只适用于HIV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的人群。如果暴露者本身已经感染HIV或暴露源HIV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或暴露的体液不存在明显的传播风险,如眼泪、不含血液的唾液、尿液及汗水等,或暴露部位为完整皮肤,就不需要使用阻断药物来预防艾滋病。因此,当发生HIV暴露后应立即到专科医院就诊,由医生判断暴露风险,并检查有无感染HIV、乙肝、丙肝、梅毒等传染病,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评判身体状况后再决定是否需要用药。

用药不能100%成功阻断HIV感染

早期的动物研究发现,及时和足疗程的HIV暴露后药物预防能100%阻断动物感染HIV,但在人类的观察性研究中,虽然及时进行HIV暴露后药物预防能有效阻断HIV感染,但并不是100%成功。阻断HIV感染的成功率受到暴露时HIV病毒接触量、服药是否及时、服药坚持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尽管HIV暴露后及时足疗用药,暴露者在高危行为后4~6周、12周和6个月时还需要接受HIV抗体检测,以确定是否感染。

此外,任何药物对于人体都有一些毒副反应,艾滋病阻断药物也不例外,可能会对身体会造成一定损害。所以,用药时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且按时进行随访监测以评估疗效和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千万不要随便借身边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治疗药物来自行服用。没有医师的指导,自行服用处方药是十分危险的行为,很可能弄巧成拙。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后悔药”能够极大程度地预防HIV感染,但需要及时、足疗程、规范地使用,而且不能预防其他性传播疾病。暴露者购买“后悔药”还必须自费,整个疗程费用约4000元。由此可见,“后悔药”并不能完全取代安全套,其性价比更远不及正确使用安全套。遵守性道德,对伴侣忠诚,避免一夜情,正确地使用安全套,才是避免感染HIV更为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避免感染其他性传播疾病的重要预防措施。当然,若要全面有效地预防艾滋病,除了要避免无保护的性行为,还应避免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等高危行为的发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