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泡脚小心泡出“糖尿病足”
天气转冷不少人睡觉前喜欢用滚烫的热水泡脚,很多“老广”还喜欢加点中药。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泡脚,对于某些人来说,泡脚非但不能养生,还可能惹出大麻烦。潮汕的糖尿病患者李先生就差点因为泡脚把自己的双脚给整废了。
滚烫“药汤”泡脚致足部溃烂
李先生常年有高脂饮食、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8年前被当地医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然而,他并没有引起重视,既不注意规律监测血糖,也没按医嘱服药,总是有一顿没一顿的,想起来才吃药。每当身体不太舒服时,他总喜欢到当地诊所推拿、拔火罐……
有一次气温骤降,天气寒冷,李先生就自己买中药,在家备一盆滚烫的“药汤”泡脚。不料第二天早上起床,他发现双脚的脚趾、脚踝出现了很多水泡。“心大”的李先生以为这是前一天晚上“药汤”太烫所致,于是就自己拿针将水泡挑破了,还用“中草药”外敷。结果却一发不可收拾,李先生的双脚逐渐出现多处溃烂、发黑,甚至有的地方趾骨都露出来了。
李先生意识到不对劲才前往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求医。所幸,经控制血糖、抗感染治疗、局部清创等系列治疗,他总算保住了双脚。
“糖尿病足”早期症状易被忽视
为什么“糖友”泡脚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糖友”若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且生活上不多加注意导致足部损伤,如泡脚水过热烫伤足部,很容易引发“糖尿病足”。糖尿病足部溃疡是糖尿病常见,也是最严重的远期并发症之一。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张桦教授表示,糖尿病足部溃疡的初期症状多表现为足部皮肤发冷、麻木、刺痛、灼热或者皮肤感觉迟钝、感觉丧失等,往往很容易被“糖友”忽略。一旦“糖友”日常生活不注意,就很容易导致足部皮肤有开放性病灶,如刮伤、冻伤、烫伤等导致皮肤出现浅表性损伤、溃疡。此时,如果没有及时干预,病灶可进一步发展,晚期很可能会出现感染、坏疽,导致截肢,甚至致命。
四大高危因素引发“糖尿病足”
为什么“糖友”会得“糖尿病足”?有什么因素会诱发“糖尿病足”?
高危因素一: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若长期血糖偏高,血管内皮逐渐被破坏,导致血管狭窄。血流速度下降,容易形成血管内血栓,造成足部缺血、缺氧,肢端组织灌注不足,最终在轻微损伤下形成难以自愈的足部溃疡。
高危因素二: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引起患者肢端感觉迟钝,对外界的感知力下降,容易导致烫伤、烧伤、挤压伤。此外,神经病变削弱了周围神经营养作用,使得肢端肌肉萎缩,足部发生微小变形,运动时足部压力分布不均匀,容易导致足跟、足趾损伤。
高危因素三:感染
长期血糖偏高还会导致免疫力降低,容易引发细菌感染。当血糖偏高时,足部组织也处于“高糖”状态,这恰恰为细菌滋生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高危因素四:不良生活习惯
吸烟是糖尿病足部溃疡的独立危险因素。一方面,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使血管收缩,加重肢端缺血;另一方面,吸烟时产生的一氧化碳和氰化物,会影响身体正常代谢,加重肢端缺氧。此外,不注意足部卫生、不及时修剪趾甲、赤脚走路或穿不合适的鞋子、不注意足部保暖及保湿等,均可增加糖尿病足部溃疡的风险。
四招让“糖友”远离“糖尿病足”
为帮助“糖友”预防糖尿病足部溃烂,张桦教授为大家总结几个日常注意事项:
第一,积极控制血糖。“糖尿病足”的发生离不开高血糖的“支持”。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友”尤其容易发生“糖尿病足”。因此“糖友”一定要按医嘱服药,并进行饮食运动治疗,定期监测血糖。
第二,定期检查足部。清洁足部后仔细检查足趾间、足底、易受压部位有无皲裂、破损、水疱、足癣、胼胝等,注意足背动脉搏动及足部皮肤感觉是否有异常。如出现足部皮肤损伤、水疱时,需及时就诊,不宜自行挑破水疱,以免感染加重;足部皮肤瘙痒或出现足癣时,切勿搔抓,及时就医,按医嘱用药。建议每年进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了解足部血管情况。
第三,注意足部护理。每日用温水(约37~40℃)洗脚5~10分钟,洗净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注意保持足趾间清洁。“糖友”可出现肢端感觉迟钝,因此切忌水温过高以免烫伤。皮肤干燥者需在清洁后涂润肤膏预防皮肤皲裂,但不宜涂足趾间;注意足部保暖,但切勿使用热水袋,避免烫伤;选择合适的鞋子、袜子,定期修剪趾甲。
第四,常做下肢运动。“糖友”自己在家可以经常做一些促进下肢血运循环的简单运动。如提脚跟,将脚跟提起、放下,重复20次;抬脚尖,将脚尖抬起、弯下,重复20次。也可用手掌的大小鱼际轻轻按摩双足及下肢,从足尖开始,双侧分别按摩3~5分钟,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按摩时注意力气不宜过大,切忌在足浴按摩场所中按摩足部。
(医学指导: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张桦)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
第18条 关注血糖变化,控制糖尿病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应当加强自我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