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一院援藏国家医疗队:
做藏区百姓生命健康的守护人
梅卫义队长与成功救治的重症儿童
险象环生的盘山公路,打印不了胶片的X光机,身无分文、背着一袋青稞面住院的淳朴牧民,心率每分钟160次、口唇青紫的主刀医生……只有亲身在平均海拔高度为3500米,最高海拔达5500米以上的西藏边坝县工作生活过的人,才能够理解这些词汇的真正含义。
今年8月13日至9月30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十九支国家医疗队从广州来到西藏边坝,深入牧区、寺庙、驻藏部队驻地开展巡回医疗,为藏族百姓、解放军指战员义诊480人次,捐赠药品价值1.5万元。同时,在当地县医院开展全员培训6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300余人次,进行教学大查房30余次,带教手术15台,帮助当地县医院开展新技术1项。
● 克服医疗条件困难救治重症患儿
医疗队刚到县医院第二天,从当地草卡镇送来一名腹部被热油烫伤的11岁小女孩,病情危重,尚在高原反应中的医疗队队员们齐齐出现在病房。一场现场MDT(多学科协作诊疗)在病房开展起来。小患者深2度至3度烫伤,烫伤面积5%,由于就医不及时,病情有恶化趋势,可能引起多器官损害。当地医院条件:没有隔离病房、不能做生化检查、没有高级抗生素。送上级医院?病人家庭经济困难,条件不允许。
“一定要挽救孩子的生命!”医疗队经过讨论,决定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精心换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医疗队带来的抗生素等药物也派上了用场。终于,医疗队全体专家和县医院医护人员默契配合,克服了当地药物、医疗设备不足的缺陷,经过2周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病人逐渐康复,治愈出院。
“老师,有一个孩子病重!请指导我们抢救。”一天,医疗队队长、心内科专家梅卫义副主任医师接到县医院儿科的一条求助信息,梅卫义马上赶到儿科病房,只见医院医护人员正在抢救一名3岁住院患儿: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喉部喘鸣、吸气三凹征、血压80/50mmHg、患儿精神明显变差。当地的医生神色严峻。
梅卫义马上接手抢救,迅速判断患儿为过敏性休克,当即指示使用肾上腺素0.1mg肌注,随即患儿症状开始缓解。“肾上腺皮质激素、气管扩张药物……”医嘱有条不紊地开出。在当地医护人员的配合下,孩子终于转危为安,5天后孩子痊愈出院。
● 精湛医术赢得当地百姓点赞
产科是当地医院最繁忙也是压力最大的科室,事关产妇和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医疗队黄轩主治医师多次在休息时间紧急被叫回医院抢救病人。
“黄老师,有个初产妇宫口开全4个小时,胎心慢,要抢救,请您赶紧回医院产房!”一天深夜,一阵急促的电话将黄轩从睡梦中惊醒,一路小跑回医院。到达产房,病人疲惫不堪、宫口开全、第二产程延长、胎方位不正,胎心频繁晚期减速,考虑难产合并胎儿宫内缺氧。黄轩马上启动抢救流程,产钳助产。
产妇孕周已远超预产期,是过期妊娠孕妇,胎儿大且胎头硬,无法变形,存在相对头盆不称。医生徒手旋转胎头最多只能转45度,始终无法转90度至产钳适用胎位。紧张中尝试三次旋转胎头和放置产钳,都无法完美扣合双叶产钳。胎心率还在持续下降,胎儿持续在释放SOS信号。
冷静片刻,多年的产科临床经验和理智告诉黄轩,“如果产钳不能放置得当,盲目拉产钳,将会导致严重的胎儿和母体损伤。”黄轩决定放弃产钳助产,做好局麻剖宫产准备,同时再次尝试指导产妇用力、催产素点滴加强宫缩和腹部加压。终于,边坝寂静的夜空中传来一声响亮的啼哭,在场的所有医护人员都松了一口气。
边坝县医院妇产科团队在黄轩带领下,顺产分娩50例,实施2例高危妊娠剖宫产分娩,无孕产妇需要转诊,所有产妇都平安出院,并且协同医疗队麻醉医生邝立挺开展了当地首例剖腹产术后硬膜外镇痛。
随着一个个病人的治疗康复,中山一院国家医疗队的专家以精湛的医术赢得当地百姓的广泛认可,虽然语言不通,每次查房,藏族同胞都会对着专家们热情地伸出双手,竖起大拇指,用淳朴的笑容表达着自己的信任和赞誉。
● 群策群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边坝地区交通极为不便,从县城到昌都市区有9~10小时的车程。由于这个时间已经超出了许多急危重症的有效救治窗口时限,当地群众的急诊救治必须依托当地县医院,于是医疗队提出“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的目标。
由于历史原因,当地县医院的基础极其薄弱,全院仅有5名持证医生,辅助检查项目缺乏:仅有的DR机经常因为胶片缺货不能发挥作用,因为缺乏试剂常规的检验项目不能开展……医疗队的“老师”们毫不气馁,辅助检查跟不上,就重点提高当地医生的诊断基层技能,抓“三基”训练:问诊、查体、病例分析、鉴别诊断。
梅卫义每天开展教学查房,从病史汇报、体格检查到鉴别诊断等临床技能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引导当地医生建立规范的临床思维;黄轩针对当地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居高不下的情况组织相关科室开展调研、原因分析,灌输现代孕产妇管理理念;医疗队的“老师”们通过微信建立全院医疗教学群,实时答疑解惑,谭双全主治医生是中山医学院的优秀临床带教老师,谭老师将个人珍藏的三十多个G的临床教学资料无私分享出来。各种传帮带的方法都被医疗队用上了,每天查看病人的同时进行实时讲课培训,每周四下午进行全院人员统一授课培训,全面提高当地医生的专业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
(中山一院 梁嘉韵 供稿)
栏目:医疗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