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加强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在阳西召开 张光军出席并讲话
广东县域医共体建设绘出新蓝图
侯家辉 摄
本报讯 10月16日,全省加强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在阳西县召开,副省长张光军出席并讲话。省政府副秘书长李朝明主持会议。省卫生健康委主任段宇飞通报全省加强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张光军指出,近年来,各地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基层为重点,全面加强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强基层项目顺利推进,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张光军强调,加强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建设是省委省政府打造“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大格局、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和实现健康广东建设的重要举措。实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提升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的有效措施,各地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同,扎实推动“组团式”帮扶,落实薪酬制度、医保支付等改革措施,确保县域医共体建设取得成效。要坚持以人才为核心,拓宽人才来源渠道,提升人才能力水平,推动优质人才下沉,并积极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保障。要深入推动中心卫生院、县级公立医院等硬件设施建设,为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提供支撑。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卫生健康信息资源互联互通。要坚持医防融合,拓展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内涵。
全省57个县(市、区)县域内住院率达83.5% 两年提高3.7个百分点
段宇飞表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医共体建设等各项强基层工作取得可喜成效,基层人才总量增加、素质提升、待遇改善的同时,就医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获得感明显增强。与2016年相比,2018年全省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岗职工从13.2万提升至14.5万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中级以上职称占比达15.77%,提高3.5%;2018年全省57个县(市、区)县域内住院率83.5%,比2016年的79.8%提高了3.7个百分点;全省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4.21亿人次,比2016年的3.97亿人次增加了0.24亿人次、提高了6%。
段宇飞指出,截至2019年8月底,全省24家升级改造建设的中心卫生院已开业,84家县级公立医院升级建设项目已完工,26个县级急救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已投入使用,6990间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已基本完工。目前,全省共组建县域医共体206个,15个试点县(市、区)共组建29个县域医共体,有 10个县域医共体实现了人员、财务、业务、药品、信息、医保支付等“六统一”管理。其中,阳西县整合3家县级公立医院成立了县医院集团,实现县域资源整合,县、镇、村管理一体化。花都区、英德市基层卫生综合改革经验多次在全国基层卫生相关工作会议上推广。我省“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等基层卫生综合改革经验入选中央组织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丛书,并作为全国卫生健康领域唯一典型案例写入全国干部培训教材之《改善民生与社会治理》。
段宇飞称,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已覆盖15个地市196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同时为2277个贫困村配备人工智能医生助手和医疗可穿戴设备包,接入省远程会诊平台,有效提高村医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目前,全省21个地市均建立家庭医生激励机制,特别是广州市创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购买方式,着力打造高品质家庭医生服务,得到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通报表扬。
统筹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 加快推进基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着力解决我省卫生健康资源配置不均衡、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就近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重大举措。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东省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广东省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增量提质实施方案(2019~2022年)》《广东省三级甲等公立医院与县级公立医院开展医疗卫生“组团式”紧密型帮扶行动方案》,要求广东所有县(市、区)力争到2020年6月实现县域医共体全覆盖。各地级以上市到2020年底至少有1个县(市、区)初步建成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协作、服务优质、有效运行的县域医共体,医共体所在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住院率达到85%左右,基层就诊率达到65%左右。
段宇飞要求,各地各部门要统筹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县域卫生健康资源整合、医防融合,大力提升县域医共体服务能力。要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卫生健康领域民生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基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着力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一支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的优秀卫生人才队伍,建立一套选才、育才、留才的基层卫生人才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切实落实“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政策,深化基层卫生综合改革。要加强基层健康服务管理,切实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提高全省人民健康水平。
刘欣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