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综合 少一些“拼命医生” 多一些“桑榆晚霞” 悠悠六十载 漫漫从医路 守护生命的“ 将士” 职业卫生监督的模范 百年老院谱新篇 南头镇“双随机”抽检公共场所 石壁街中医体质辨识“益”街坊

当前版:第3版:综合
PDF原版下载
综合
03

悠悠六十载 漫漫从医路

——白云区人民医院建院老前辈“回娘家”侧记

潘晓 陈婕

近日,广州市白云区人民医院迎来了几位特殊的老人。他们当中年纪最小的78岁,最大的已100岁。他们,是医院建立时的首批医护人员,是医院创立的参与者,也是医院传承的见证人。他们见证了白云区人民医院六十年的发展历史。

青葱岁月 首批职工

一张张泛黄的旧照片,一张张年轻的面容,记录着一段段艰苦而又珍贵的岁月……当笔者翻开这些旧照片时,看见了这些老人的人生轨迹。

冯佩华老人虽然已百岁高龄,但精神矍铄,话不多,却思维清晰,谈吐清楚。说到医院发展往事,老人印象深刻,拉着笔者的手娓娓道来。

“我啊,医院刚建立时就来了,那时候叫做郊区中心医院,当时是租沙河镇一座四层大楼开设的小医院……”冯佩华老人深情回忆起医院的历史。

据冯佩华老人介绍,1959年9月广州市郊区中心医院创立,这就是白云区人民医院的前身。从建立的那日起,冯佩华老人就在这里工作了。她当时在医院做内科护士,其先生张侠雄也是建院首批人员(已去世)。

说到医院的历史,冯佩华老人表示,六十年间发生的事情太多了,医院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经历了广州市郊区中心医院数次改名,先后称为东山区第二人民医院、黄埔区第一人民医院、郊区人民医院等,1987年改名为白云区人民医院,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既是师徒 又是同事

在笔者问及冯佩华老人当初的情况时,在场另外一位78岁的老人陈秀云补充说: “冯老师当时为我们培训护理知识,她是我的老师。”

原来,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医院办护理培训班,定向培养医院自用护理人才,学员之中就有陈秀云,冯佩华老人就是她们的老师,为她们培训护理方面的专业知识。

据悉,陈秀云老人也是建院第一批职工,她回忆起医院刚成立的时候,有院长、副院长等,同吃、同住、同劳动。那时需要下乡支援,许多的地方要支援,九佛、龙洞、石井、江村、三岗,大家轮流三个月为一期,定期为这些地方送医送药、除虫灭害等等。

回忆往昔 无悔人生

除了冯佩华和陈秀云两位老人外,医院还邀请了另外三位老人回院交流,他们分别是周灼桃、钟木有、甘绍安。以上这五位老人,都是建院首批职工,为医院服务了几十年,直至到龄退休。

五位老人欢聚一堂,谈论往昔,回忆医院过往岁月,气氛和乐融融。

现在他们在医院走动的时候,还能指着医院其中一个地方说: “这当初是座山头,后来盖了两层的黄泥房子……”

老人们说,他们退休时候,医院门诊大楼还没有建成,现在医院飞速发展,各方面都比以前好了不止千百倍。环境变漂亮了,设备设施先进了,医务人员也增加了许多。看到医院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内心不知有多高兴。

和现在相比,当初医院条件无疑是落后的、日子是艰苦的,但是对这些老人来说,在医院的日子同样是开心的、珍贵的。他们的人生轨迹,已与医院的发展密不可分,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老人们都表示他们现在身体很好,有空就到茶楼喝喝茶,每天都买报纸关心时事,与老友们叙叙旧,感谢国家给他们提供的美好生活。

悠悠六十载,漫漫从医路。六十年来薪火相传,正是从这些老人身上,笔者看到了白云区人民医院的“前世今生”,看到了它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老人们虽然年事已高,但仍十分关心医院的建设发展,听闻医院在筹备建院六十周年院庆,他们纷纷表示届时一定会参加,与医院职工共同参与这场盛事。

最后,冯佩华老人在离开的时候,这样说: “现在真是太好了,医院在不断向前发展,我祝福医院越办越好。”这句朴素的祝愿,蕴含着百岁老人最真挚的祝福。

(作者单位:白云区卫生健康局)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