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些“拼命医生” 多一些“桑榆晚霞”
9 月 20 日看到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官微发出《沉痛悼念雷锋式的好医生贺运河同志》的消息,心里不由一惊:还是走了,又一位好医生。
早在几年前就曾经编发过贺运河医生的稿子,那时他是经治疗基本恢复后回到岗位工作。当时通讯员的来稿上写着,“他年值夜班超过 150 个,被称为‘拼命医生’”;“医院刚开业,人员不足、各种保障设施不完善,急诊科只有2名医生,承担着急诊和门诊的双重任务。贺运河没有节假日和上下班的概念,变成‘全天候’的‘拼命医生’。”
2014 年,他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重病住院期间,他仍然惦记着患者和急诊科的工作,不顾病重,坚持给患者回复短信,指导他们就医用药。2016年3月,感到身体好转,贺运河主动申请回到门诊部继续为病人服务。
当时就为贺运河捏了一把汗,这样的好医生扛得住吗?
“一个星期、4 天、96 个小时;一个月、16 天、384 个小时;一年、150个日夜、3600个小时。这是一位临床医生一组不完全工作时长数据,但创造这组数据的贺运河,现在也是患者。”
“贺运河在病中仍带病出诊,医院数据显示,他 2016 年接诊2381 人次;2017 年接诊 4080 人次;2018年接诊2644人次。”
2019 年 9 月 19 日,贺运河离我们而去,这一次他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类似的消息并不鲜见,听闻后总是令人痛心。
2014年刚开始在工作中报道医疗先进人物时,我最早接触的是全国“最美医生”贾永青。2012年9月她被确诊为肾癌后,瞒着医院和领导,术后仅一周就重返临床一线。2013年10月因病情恶化,才不得不离开自己深爱的岗位。从2012年9月到2013年10月,贾永青治疗病人961 人 ,参加手术1000余例,接生512例。2014年6月,她永远地离开了。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结直肠肛门外科三区主任王磊教授,今年6月因胰腺癌去世。在逝世的前半个月,王磊刚过了50岁生日。朋友圈都刷屏纪念这位“斗癌医生”。
关于王磊的报道中,写着“2018 年初他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然而术后不到两个月,他就重新出现在工作岗位上。一年来,他与时间赛跑,与生命抗争,在被‘控制’得很严格的出诊时间中,他依然看诊了近600位患者,参与上台手术治疗患者近 100 位。每周三
的课题讨论会,只要身体允许,他都不曾缺席,在一些手术的关键时刻他也上台亲自操作。”
在提倡精确新闻、可视化表现的语境中,媒体总是精于使用数字的。然而,看到这些数据的时候,我心头却涌起一阵隐隐的担忧。或许他们患病后的工作量并不很大,但试想普通人平时有个头疼脑热工作起来都难以集中精力,他们身在重病中,每完成一次任务,都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艰辛。为什么这些好医生在重病负荷下承担这么多呢?
“最美医生”贾永青年仅32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王磊年仅 50 岁,“雷锋式的好医生”贺运河年仅54岁。掩卷长叹,不要让先进人物一个个成为烈士!优秀的医务人员都走了,还有谁给我们看病、治疗,在我们病重的时候照护我们呢?
在前一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推进期间,我接触到一位“不忘初心”先进人物、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主任医师邱健行的事迹材料。他是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退休老院长、首届全国名中医。虽然邱老也是“以花甲之年,每周出诊三次,暑往寒来,风雨无阻。面对病友,他有问必答,百答不厌,时常加诊,每次提前大半个小时开诊,推迟一、两个小时下班”。但是,看到他“深谙中医精髓”,身体力行,形成自己独特“中和养生”理念,“爱好广泛,文学诗词底蕴丰厚,剑拳双修,诊病之余,寄情本草,以至年近80,仍神采奕奕、步履矫健,思维敏捷、工作精勤,带徒教学,传承学术,致力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禁莞尔,这真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值得宣传的榜样。
保护医务人员,除了提倡“医者自医”,医务人员要自我调节之外,更需要优化医务人员的生存环境。据统计,2019年1-6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41.7亿人次,同比提高2.5% 。 医院18.2 亿人次,同比提高 5.0%。医护辛苦,优秀医护人员更是无不处于“过劳”状态。医护人员职业特殊,经常加班,工作时间长,日夜交替,长期接触身心处于低潮的病人,工作风险高。去年一篇文章《60 万医学生仅 10 万从医——年轻人为何不愿穿“白大褂”》曾引发热议。执业环境变差,超负荷工作下难以“精益求精”;医学本科生择业高不成低不就;职业起步薪酬低,医路漫漫成才难等等,都成为医学生不愿穿上“白大褂”的原因。今年5月,“勿动!!插管去了。”一句写在餐巾纸上的留言照片走红网络。一顿平常的午餐都吃不安稳,医务人员的生存状态怎能不让人揪心。
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道路上,医务人员是重要资源。只有他们拥有健康的身心,老百姓就医的质量和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新医改以来,我国全面推开分级诊疗,通过组建医联体等方式,引导优势资源下沉,盘活基层医疗机构。近年来,很多地方尝试“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医院、网约护士等模式不断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促进医疗服务改善。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三级医院“人满为患”、患者“看病难”和医务人员“过劳”等问题。医院也在不断完善人事管理制度,畅通人才引进渠道,减缓医院人力资源短缺局面,调配业务繁重科室的工作量。
国家政策引导、医院制度完善的同时,新闻媒体作为社会这艘大船上的探照灯,更有责任倡导健康的工作模式、生活方式,呵护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让他们更长久地与我们在一起,成为身边的、活生生的、幸福的榜样,号召更多人加入他们的队伍。
(作者单位:广东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栏目:健康观察